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多谈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正文言文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朗读、诵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解题指导】关于文言文教学 ,张必锟先生曾提出“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转变”是指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一个转移”是指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道德评价的集合。文言文首先是“文”。同学们只有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 (于漪语 ) ,才能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因此 ,下面设计的文言文阅读题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当诵读如出己口,如出己心,诗文也就成了心中之物,随手可取,随口可出了。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也像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那样摇头晃脑地背诵,但是不断复读、复背,"口过千遍"之后,学生想要忘记都难。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汉语古诗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中学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2.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13.
<正>刘勰在《情采》中强调"文采",追求物、情、辞和谐的美。王国维又进一步指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用词凝练生动,有着独特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品读的过程需如慢火微炖,才能闻其香,知其味。一、读节奏音韵美,让儿童悦耳悦目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的语言教学中,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历久而不衰,沿袭至今,足见其生命力之强盛,这有力证明了它是切合语言本质的.实际上,在语言教学中,诵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还是语言教学中培养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的主要一环,是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诵读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学习文言文要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来源于听和说。  相似文献   

16.
付艳丽 《快乐阅读》2011,(13):80-81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1.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就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谓诵读,不仅是将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的朗读活动,而且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课文中的诸多信息,又可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语言之美,在优美和谐的韵律感悟声韵之美,在喜怒哀乐中激发情感之美,在知、情、意的融合中产生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谓诵读,不仅是将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的朗读活动,而且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课文中的诸多信息,又可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语言之美,在优美和谐的韵律  相似文献   

19.
如何凸显语文本味?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回归朴素的原点,才能直指语文教学本质,凸显浓浓的语文味。一、潜心会文,动情诵读,读出语文味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要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很多的文本语言就是无声的图画,如:岸边杨柳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