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工作就好比是场旷日持久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是——不断创作出更多精品。时下,不论报道模式、采访工具、传播途径等怎么改,这些都是形式的变化,其本质还是对新闻作品的传播。作品来源于新闻工作者,只有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走转改"这一利器,才能抓到活鱼,创作出更多读者和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正视问题不松懈随着"走转改"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一些体验式采访、接地气的新闻陆续出现在各级媒体上,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出精品是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新闻记者自身追求的目标。新闻精品不易“求”,更不易“遇”,关键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悟性。所谓“悟性”,即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当有价值的新闻出现后,记者像触电一样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发现、判断、采写它。多见不怪与少见多怪。新闻工作者每天都会看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新闻界,优秀的新闻作品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少。每年评选出的中国新闻奖都是精品佳作,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的获得者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都是全国几十万新闻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和大家应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精品与人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闻媒体的急速增加,新闻竞争形势日益激烈,读者、受众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出新闻精品既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创名牌、出精品”已成为我国新闻界同仁的共识.新闻要多出精品,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要求更高.在诸多方面的素质中,新闻工作者的人品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作文先进人”、“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为人气质的表现”,正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5.
1996年北京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闻导向正确、选题写作讲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它们有的内容新;它们有的形式活;它们有的时效强;它们有的提炼深。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获奖作品就是本市去年的新闻精品。它是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 把握导向,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这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时就曾特别强调坚持发扬勇于创新的作风,他指出:“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是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  相似文献   

6.
采写新闻精品,是读者大众的殷切期望,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真正的新闻记者追求的目标。多出精品,提高报纸质量,这是平面新闻媒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采写新闻精品,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也就是新闻精品。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3种意识: ——精品意识。新闻工作者要给受众奉献精品,首先必须有精品意识,弄清什么是新闻精品,精品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新闻精品应具有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 新闻价值高;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是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作;是呕心沥血、有血有肉之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三是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是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能流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家说过:新闻和历史是一对同胞兄弟。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则是昨天的新闻。生逢盛世,我们这一代新闻工作者理应写出更多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把握主旋律才能出精品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有高屋建瓴的气魄,从大局去理解和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焦点和敏感点,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留下新闻精品。《忻州日报》从1984年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始终绷紧了这根弦,特别是从1998年  相似文献   

9.
基层新闻工作者常常苦于缺乏新闻素材,因而觉得难以出成果出精品,实际上,只要沉下去,善于挖掘,就地取材、立足本土也可以大有作为。这是笔者长期根植于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每天审读稿件和与编辑的交流中,深感每个新闻工作者无不盼望能多采编出一些新闻精品。然而,一篇新闻精品的产生,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编辑的角度看,我感到应把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闻精品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王沙丽,叶蕙滨多出精品,多创重头戏已成为历史和社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作为县级电视台,自然责无旁贷。近年来,县级电视台新闻精品生产呈上升趋势。但从总体上看,新闻精品采制质量不高,数量偏少,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制约县级...  相似文献   

12.
人们知道,一个企业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叫不响,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一家新闻单位,如果一年两年出不了几篇精品佳作,或上不了几个名牌专栏,在当前激烈的新闻宣传竞争中是很难立稳脚跟的。但是,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出精品固然重要,正人品却更重要。如果“人品”不正,文章就会偏离方向,写得再好也是枉然。所谓“作文先做人”、“文若其人”等等,讲的就是“精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人品”?依笔者所见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品德、作风、正义、诚实,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新闻工作者在人品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为争版面发新  相似文献   

13.
优秀人品和精品新闻,这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报业事业蓬勃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地市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写出读者心目中可读可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着眼点应该是强化记者的人品修养,实施新闻精品工作。  相似文献   

14.
张镛 《记者摇篮》2010,(9):18-19
新闻精品战略的提出,是上世纪末中国新闻界提出的最具魄力的口号之一。如今,打造新闻精品仍是传统媒体所奉行的宗旨。然而,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某些新闻报道往往表现出简单化、走捷径、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暴露出精品创新能力的缺失。为此,传统媒体必须强化精品意识,力求将可读性、通俗性等一般性要求提升到必读性层面。必读性是新闻精品主要评判标准之一,是吸引受众的根本保证。"高度决定影响力",打造具有必读性的新闻精品,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面对的永久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精品生产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精品生产的前提、动力和保障;新闻精品生产彰显新闻职业道德风貌并促使其向更高境界发展。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同时要更新新闻理念、注重文本创新、强化新闻叙事功能,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给新闻工作者打造新闻精品,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多出优秀作品、多出精品是各媒体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之一,也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要出好的新闻作品,就要在加强策划、发掘题材、提炼主题、巧选角度、深挖细节、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坚守工匠精神,打造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虽然通讯和交通等手段不断现代化,但作为记者,深入采访的基本功仍然不可缺少,因为只有在深入采访之中,才能提高新闻作品的竞争力。这几年的采访实践,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一 写好稿,出精品,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闭门造车,肯定不行;空洞说教,只能引起读者的反感,也不行,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抓到新鲜的“活鱼活虾”,让读者开卷有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睁大“新闻眼”,时刻启动思维“雷达”,时刻注意捕捉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报道:11月8日,中国记协在京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颁奖大会。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年度新闻作品最高奖,本届评选共有257件作品(含新闻论文)获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是全国性优秀新闻专栏最高奖,本届获奖的38个专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特色鲜明,深受群众喜爱。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王义堂、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获奖代表田歌在会上发言。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在讲话中指出,多年来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精品的产生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要深入实…  相似文献   

20.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行风和职业道德问题,《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就是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和端正新闻战线行风的重要文件,它是促使新闻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队伍的培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者非常关心,非常爱护,并严格要求。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强调:“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并号召新闻从业人员向群众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勉励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