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赵贵明 《甘肃教育》2020,(4):134-134
乡土文学历来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一支永不凋谢的繁花,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先生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接近农村,甚至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较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所谓"乡土文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土文学更发展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文学潮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基本面貌。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乡土文学”有何基本走向?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三个基本走向,即民族化、独立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异军”,但他反映的落后闭塞的客家山村实行“盲婚”简陋旧习的小说《一个女性的三部曲》跟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未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本文将对其创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对二十年代中期兴盛的乡土文学流派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出现了不少研究论文,有的论著也设专章专节论析,对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不仅审视了“乡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指出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于总结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繁荣当代乡土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意义。“乡土文学”的有无之争及概念的界定“乡土文学”概念是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率先提出的。翌年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肯定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存在。可惜的是后来并未展开研究和探讨。解放初期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一次列专节  相似文献   

10.
深受五四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柔石,凭借其过人的创作天赋和独到的乡村审察视角,创作出乡土文学经典之作《为奴隶的母亲》,将20世纪20年代以浙东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凄凉的社会现实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继承了自鲁迅以来的现代国民性批判思想传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发掘,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内外两个因素导致了施叔青由现代主义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在这组乡土小说中,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的失落、摇摆和回归。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4.
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之日起,就缺乏概念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指向的科学限定.随着左翼文学与革命形势日炽,“乡土文学”逐渐为“农村文学”所取代,政治色彩加强,审美特质减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界又涌现了“新乡土文学”、“新农村文学”的写作浪潮.因此,对各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重新厘定和梳理,探究各个称谓的内在关联,对于探讨乡土文学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多元化时期,文章试图从现代性的震动、后现代主义的整合和“人文精神”的反思来分析它多元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乡土创作的主题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创伤应该引入主题学的方法与原则来阐释,就鲁迅的乡土创作而言,他以乡土环境的空间定位、意象营构的对比模式与意义结构的双声对话等艺术创造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叙事范式,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乡土主题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秦腔》堪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活标本.在主题内容上,它直面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裂变,聚焦于“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家族的衰落与伦理的变迁”、“民俗与传统文化的衰落”,揭示和批判了乡土价值观念的失范;在艺术形式上,它直面21世纪乡土文学的叙事焦虑,采用日常生活叙事,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借助《秦腔》,我们可以发掘城市化与文学的紧密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创作的曙光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