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听课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活动形式。听课之前一般要有所准备,如了解执教者的情况、上课年级和教学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2.
正听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研讨方式,得到了一线教师的热捧。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执教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还能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和对课堂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改善自己的教学状态。在听课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听课教师带着听课记录本,搬个凳子坐在教室的后面,奋笔疾书,认真记录着执教者的教学流程,生怕遗漏了精彩的环节。课后,执教者交流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课者围绕教学环节展开评论,亮一亮教师在课堂中的精彩点,点一点不足之处。最后,曲终人散,大家各自忙着各自的工作,曾经的听课活动成了一种记  相似文献   

3.
如果将公开课定性为一种示范课。即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执教者对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这未尝不可;进而,如果将公开课设定为一种探究课,即通过特定课例来奉献执教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尤其是通过对该问题化解流程的演示来表达教研主体的课堂价值取向,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这自然更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问题在于:在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公开课本身不由自主地被异化和俗化了。首先,看开课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严碧友 《江苏教育》2011,(12):53-53
听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形式。通过听课,可以让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学科素养和组织、驾驭教学的能力:也可以让听课者观摩学习执教老师怎样钻研课标分析教材,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教学方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怎样激发学生思维.怎样调控课堂节奏.怎样处理重点难点等等。听课活动对执教者和听课者都大有裨益,自然成为广大教师相互学习、探讨、研究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日常的一些听课活动过程中发现,我们不少执教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却不甚关注。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大都会设计一个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去默读  相似文献   

6.
听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形式。通过听课,可以让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学科素养和组织、驾驭教学的能力;也可以让听课者观摩学习执教老师怎样钻研课标分析教材,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教学方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怎样激发学生思维,怎样调控课堂节奏,怎样处理重点难点等等。听课活动对执教者和听课者都大有裨益,自然成为广大教师相互学习、探讨、研究的主要形式。但在目前的听课活动中,我们也注意到,这种形式常常局限于同一学科的教师,局限于学科文本的解读与课堂教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一忌随意进课堂。校长不能毫无准备就去听课。听课前要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最好先在头脑中备一个简单的教案,便于在听课中相互比较,适时点评。听课前应给执教者打声招呼,即使是随堂听课,也应先给执教者说明,让执教者有心里准备。这样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华文模拟教学中指导教师、主讲学员以及听课学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指导教师的角色在模拟教学中应在总设计师、典型化学生、主持型导师之间转换;主讲学员的角色在模拟教学中应在参赛选手、特型教师、受评学员之间转换;听课学员的角色应在特型学生、观摩者、点评者之间转换。  相似文献   

9.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笔者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心灵共振。整整两堂课的时间内,执教者、学习者、观摩者,不时发出由衷的笑声和掌声,一股浓浓的春意始终盈荡在做课的现场。一、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读,既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基本切入点,又是教师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听课是教师学习他人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形式。听课教师听课前不做必要的准备,那么听课时就有可能无法理解上课者的教学意图;如果听课教师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就很难提炼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如果听课者不能敏锐地感受到教师的教育机制与学生的思维火花,就无法通过听课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无怪乎,当有些教师外出听课活动后,问其收获如何?只会说“差不多”、“很好”这样的评价。这样没有产生效益的听课,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学校的其他教师增加了工作量,更枉费了主办者的各种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1.
两堂公开课,两位年轻的执教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了同样的课堂互动方式,令听课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结果遭到所有听课人的彻底否定。在一致的唏嘘声中,不妨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为这段尴尬追根溯源。一、尴尬场面再现一位刚分配的年轻教师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从教材的研读、课堂的组织到教学过  相似文献   

12.
园内教学观摩活动是我园园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执教者和观摩者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存在着诸如有些教师执教前准备不够充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预想;有些教师在观摩教学活动时,关注点不明确,不善总结反思等等。因此,如何激发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热情,提高教学观摩活动的实效性?我园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教师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教研人员、学校领导作为指导者,可通过听课观察执教者的教学过程,了解其掌握学科知识的水平,把握大纲、教材的程度,语言、板书的基本功底,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其处理突发性问题的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等,进而作出评价、进行指导。因此,听课是一种主要的教研手段,是对教师进行指导的前提和基础。指导者的建议对执教者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被执教者所接受,都决定于指导者对执教者是否有全面、准确和深刻的了解以及评价的客观与否。笔者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比较发现,仅凭孤立地听一节课就对执教者的教学水平评定优、良、中、差,其误差是很大的,不准确、不全面是其突出的弊端。在了解不全面、不深刻前提下进行指导,意见也会失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高传龙 《山东教育》2012,(17):20-21
"同课异构"是当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它通常由一定区域内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发起。基本流程通常是组织者确定教学的文本、课型、学生和执教者;执教者自主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课;集体评议或专家点评。有的还要求执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课、评议,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等。在上述过程中,不同的执教者用同一篇文本对学情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施教,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大多不同,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磨课,就是教研组或备课组确定课题,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每当执教老师上完一节课,听课教师就及时对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评价,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需改进的方向,供执教老师在反思时明确问题所在,以便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进入新一轮的试教.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它是教研组的常见活动,随着新课标和校本教研推进的需要,磨课越来越成为了教师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被许多老师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姚贺国 《辅导员》2013,(27):16-18
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以至于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使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而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笔者不禁叩问。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日常的听课活动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堂巡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或是“巡而不视”:执教者穿梭于学生之间,只关注课堂纪律,对于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或“视而不巡”:执教者至始至终立于讲台前,只用眼睛扫视;或是“强巡暴视”: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不停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相似文献   

18.
在某些大型公开课开始之前,任课教师与学生或许未曾谋面,师生之间不熟悉,加之众多听课教师在场,造成了情境压力,使本来轻松活泼的学生变得严肃而拘谨。如何在课前利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方便执教者熟悉学生和教学环境,方便学生放松心情、活跃思维,从而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9.
一、反思“作秀”的公开课如果将公开课定性为一种示范课,即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执教者对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这未尝不可;进而,如果将公开课设定为一种探究课,即通过特定课例来奉献执教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尤其是通过对该问题化解流程的演示来表达教研主体的课堂价值取向,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这自然更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问题在于:在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公开课本身不由自主地被异化和俗化了。首先,看开课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一、观念的转变:变听课为观课听课强调"听",只要听即可。而观课强调"观",用多种感官更全面地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对一个人就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了。用在观课上也是合适的,教师要观察执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并联系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执教教师的教学。二、准备的转变:变不熟悉内容为参与备课在听课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