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基础,深入采访,这是个有关采访久而又久的话题,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一位老报人曾著文归纳:“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你赋予新闻作品多少辛苦,她就回报你多少欣慰。”记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听前辈讲他们当年如何步行、骑自行车下乡,如何住在农家小院,如何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卷着农民自家种的烟叶,采写一篇篇的稿件。虽时过境迁,但他们那种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却奠定了我采访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我采访作风的坐标。有几件事使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名排长走上团新闻干事的工作岗位。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知“五个W”为何物的“门外汉”,对新闻这个高深莫测的神秘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在到了这个位子上,心里确实有点发怵。“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就应该干出点名堂来。”我如是想。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军报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捧起《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与成才》等教材一点一点地啃,并主动向编辑、老新闻干事请教,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进行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然而半年过去了,寄给编辑的百余篇稿件都…  相似文献   

3.
我们被叫做“网络记者”(1 999年 1 2月 2日 星期四 距离澳门回归还有 1 8天 )今天距离澳门回归祖国还有 1 8天。中午 ,我们乘班机从北京飞往珠海 ,再从珠海赴澳门。在飞机上 ,我们看到《北京青年报》已经登出了有关我们俩的消息《我国新闻媒体又创第一 人民日报派出网络记者参与澳门回归报道》。前一天 ,报社网络版就我们赴澳门采访一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与会的传媒记者对此很感兴趣 ,我们也成了被采访对象。我们被叫做网络记者 ,这个称呼有这样两层意思 :我们首先是中国传统媒体的记者 ,其次我们是在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从事新闻编采工…  相似文献   

4.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5.
4月27日,里根总统在中国访问的第二天,我在下午四点多到长城饭店参加美方在新闻中心举行的“吹风”会。“吹风”开始之前,我同美国一家地方报纸的记者闲聊。他告诉我,在到达北京以后的一天多时间里,他已经发回去四篇稿子了。当我问他参加了哪几项采访活动时,他回答说:“除了昨天下午的欢迎仪式外,别的采访都没有参加,因为我不在那几个‘普尔’里。”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字稿,其实就是记者提交给编辑的新闻写作文本,是记者按照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新闻的脉络,采写的稿件。而编撰二字,则主要强调在编辑整理过程中,可以添加自己的观点,详细解释撰写。从事新闻文字稿编撰的人可以在驾驭新闻写作的基础之上,对新闻文本进行梳理脉络、提炼标题、整合素材、适当删减、过渡自然、修改病句等后期整理工作,它是新闻的后期包装工作,做得好,一篇报道新闻会更加吸引人,做不好,反而容易杂糅记者的报道思路,造成"四不像",因此,新闻文字稿编撰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7.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8.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2月2日星期四 今天距离澳门回归祖国还有18天。 中午,我们乘班机从北京飞往珠海,再从珠海赴澳门。在飞机上,我们看到《北京青年报》已经登出了有关我俩的消息《我国新闻媒体又创第一人民日报派出网络记者参与澳门回归报道》。前一天,报社网络版就我们赴澳门采访一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与会的记者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也成了被采访对象。我们被叫做网络记者,这个称呼有这样两层意思:我们首先是中国传统媒体的记者,其次我们是在传统媒体兴办的同站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我们既脱胎于传统媒体,又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新闻…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经营者工作的千头万绪,给记者采访带来了难度。有的记者一连跑企业好几趟,也难见到厂长、经理的面;有的记者提前预约,可到时候厂长、经理却因别的事改变日程;即使找到了厂长、经理能够坐下来谈情况,可在一个小时内他们不知要接多少次电话,安排多少件事情,中断采访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适应新的情况,改变新闻采访的作  相似文献   

12.
我同港澳进步报纸的记者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的采访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港澳报社派来内地采访的记者大多每报只有一、二名。他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只要有向港澳报道价值的新闻,不论是体育的、工业的、农业的、科教的、政文的,他们都积极采写,及时发稿。去年第四届全运会比赛期间,港澳报纸登载本报特派记者的稿件和图片,每天占大半版;文字稿四篇以上,照片两三张。文字稿包括消息、特写、通讯、花絮等,品种多样。今年6月广州举办国际足球邀请赛期间,香港文汇报前来采访的两名记者平均每天发稿八九篇(包括图片)。  相似文献   

13.
从“实战”看重大报道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报道的类型 最近几年,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参加了不少重大报道。比如,赴香港、澳门报道回归庆典,报道党的十五大、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采访1995年第62届世界图书馆联合会大会,1998夏季抗洪,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采访全国人民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活动,取缔邪教“法轮功”等,还组织了1996、1998年人民日报战役报道“中西部的希望”、“东部的转变”等。 从事件本身和报道规模两方面来看,以上所举都可以称为重大新闻题材,划分一下它们的类别,剖析一下它们的  相似文献   

14.
公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澳门的政权交接,澳门在离散400多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举世瞩目。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家新闻媒体、3500多名记者云集澳门,报道在这块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堪称一场划时代的“新闻大战”。 作为新华社澳门回归前方报道团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亲身参与了这场激烈的新闻竞争。现不揣浅陋,将在澳门回归期间写下的几篇手记献与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有些报纸上存在着一种互送“名誉”的不正之风。有的记者把没有参加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人的名字,添署在自己的文章上,以此送人情。一篇几百字的新闻,署名往往一大串。文章署名人多,不见得是坏事,只要署名之人都真正参加了稿件的采访和写作。问题是有些署名人并没有参加该项报道的采写,只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军人,中国记者。 很幸运,这两个冠冕堂皇的职业我都做过。并且,现在我还在“记者”这一岗位上工作。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记者与军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酷爱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近年虽在省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文章,但就巴掌大的这几篇稿子,不知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或播音员那亲切、流利的声音时,欣慰中种种苦楚又袭上心头。苦衷之一:采访难。我持着乡党委开具的采访证在本乡有关部门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部门  相似文献   

19.
5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不久,台里派我和另一位记者到我县最贫困、最偏僻的深山区——凉水河区采访。5年来,这次采访活动的情况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凉水河区包括3个乡29个村,位于河北省青龙县最西部,与承德地区的宽城县、唐山地区的迁安、迁西两县接壤,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是个典型的“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素有“小西藏”之称。有位同行风趣地把这里叫作“新闻死角”,认为这里出不了多少新闻。临出发前,台里领导反复叮嘱我们:到这样闭塞  相似文献   

20.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