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秋天,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  相似文献   

2.
刘英 《科教文汇》2007,(9Z):196-196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秋天,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走进她的怀抱,观赏着、赞叹着、浅唱着、吟诵着……有欢乐,也有悲伤,有喜悦,也有惆怅。郁达夫,作为一个感情丰富、敏感、忧郁的文人,更以其独特的视角、伤感的歌喉,为我们吟诵出了一首另类的颂秋之歌,虽然她的旋律是那样舒缓,又略带着淡淡的哀伤,但是那落寞、悲凉的秋韵,深深感动着深爱秋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论意境     
意境,就是"意"与"境"之接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意足境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等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境的发展过程、意境的基本特征、意境的构成、意境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意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中有一段对草书的论述,因不长,兹录于此。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止于至善耶?它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意法,有对待,有旁通,若行,固草之属也。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重温刘熙载这段对草书的论述,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  相似文献   

5.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挑泪浊. 这是林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咏怀诗的其中一绝.这首诗诉说了"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悲苦境遇,提出了"不知风雨几时休"的疑问,发出了"罗衾不奈秋风力",抵御不住封建重压的哀叹,充满了惨淡、凄凉、萧条的情景,把自己孤独、寂寞、忧怨、伤亡的情志抒发得淋漓尽致,正如上段诗所述,怀着满腹愁情怎能安心睡眠,独自向着秋屏剔亮盈盈泪烛.黛玉如此愁结不解,久而久之,必然患上失眠症.  相似文献   

6.
论意境     
意境,就是"意"与"境"之接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意足境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等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境的发展过程、意境的基本特征、意境的构成、意境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意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它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构建良好的班集体,无疑是要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制造一种小气候,使班级成为既能利用大气候中有利因素,又能排除其"糟粕",使之能够产生"温室效应",形成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而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做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也必须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让自己在"以情制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相似文献   

10.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颇有匡国济民的理想,然而他生活在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乱世之秋,因此"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之诗。用鲜明的史论笔法,抒发自己的怀抱,或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加以评说,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咏史七绝取材典型,意用婉曲,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山居秋暝>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它侧重对自然美的描绘,而自然美主要是由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因此,人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往往只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美的属性,而忽略了对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绘画中可视的"形"与可感的"意"自然成为绘画艺术关注的焦点.因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角度之不同,导致中西绘画在"形"与"意"的关系把握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是先"理性"后"自然",而西方人是由"自然"而"理性",因此,在中国产生了以传统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形式,追求"形意相生"的"意象美";而西方则形成了以传统油画为代表的绘画体系,追求"形意相融"的"真切美".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角度,将传统水墨画与传统油画之绘画观念、绘画形式及工具材料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绘画艺术更好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四     
一些人热衷于数字的吉利与否,电话号码、车牌喜欢有"8"字,最忌"4"字.其实这也是一种迷信,就以"4"来说,也有它许多吉利的事例.时下,"四"因与"死"谐音而被人所摈弃.其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四"也含吉祥、完美、周全的意思,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古道长亭、日暮斜阳、碧天芳草、折柳把盏、孤帆远影,此情此景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悠悠情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语短情遥,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15.
渠春华 《科教文汇》2011,(26):170-171
幼儿绘画形式之美多表现于物的表象,而物的表象所传达的则是心中的情感和语意,即所谓"诗情画意"。诗(对儿童而言包括故事)中的情和意与画中的情和意是可以相通的,诗和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我将绘画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合作、互动、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毒品,曾使中国蒙受过"东亚病夫"的耻辱.然而,当它在华夏大地消声匿迹近50年之后,近些年来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吸毒之风已由边境、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悄情蔓延渗透.毒品的幽灵或许就在你的周围,对它决不可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18.
田丽红 《今日科苑》2009,(12):194-194
感情丰富而敏感的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情趣相投,于是把宝玉作为唯一的感情寄托,宝玉引黛玉为平生知己,他对黛玉的感情,也不可谓不真,但是他的感情,远远达不到和黛玉相对等的深度和纯度。在脂砚斋暗示的"情榜"上,宝玉是"情不情",以有情心对待不情无情之人事,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选择的是怠慢"情情"的黛玉。当专情遭遇泛爱,感受更多的大概就是委屈和孤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虫""中国第一鸣虫""中国第一斗虫"……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听其鸣,观其斗,小小的蟋蟀让中国人喜爱了足有两三千年之久,而且这种喜爱还在继续着. 蟋蟀有很多俗名,北方人叫它"蛐蛐儿",南方人则称它为"赚织",另外还有"促织""趋织""趣织""络纬""促机""梭鸡""趋趋""纺绩""蛩""蛩虫""吟蛩""秋蛩""吟秋""秋虫""寒虫""暗虫""斗蟋""斗鸡""王孙""将军虫"等数不清的异名.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名字是根据蟋蟀的形态来起的,有些是根据它所代表的季节起的,有些则是根据它发声和打斗的特点起的.可见人们对蟋蟀熟悉和喜爱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历史审美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外的第三种深层次审美形式,能给审美主体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历史美感.本文从历史审美激发人的"求真、求善、求美"之情,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历史审美增强人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审美引领人渐入人生佳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历史审美角度论述其对国民人文精神培育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