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母官"一词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其中的"父母"泛指统治者。在汉代,曾出现了两位取得卓越政绩的地方官员,即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记载: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其与西汉的召信臣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此时,"父母"一词已具有了地方官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在《谪居感事》一诗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据说来源于汉代的召信臣和杜诗.   西汉后期,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勤政为民,兴利致富.为发展农业,他组织郡中百姓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工程数十处,并亲自察看水源,筹划开通渠道,扩大灌溉面积三万多顷.……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7,(11):47-47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由何而来呢?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5.
提起“父母官”,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生好感。为民者心怀感恩戴德之情,为官者则因对百姓“有恩德”而自我感觉良好。这种感觉酷似子女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父母理所当然地接受子女的感激。  相似文献   

6.
不知何时起,“父母官”这颇有几分腐烂气息的老古董仿佛又成了新潮的时髦。不但升斗小民常挂在口,就是一些党报党刊也颇似情有独钟。且看近日并非刻意搜寻的一些例证:7月8日,广州《××晚报》关于朱朝辉成功飞黄的后续报道,题为《吉县父母官成了最大赢家》,其“父母官”指的是吉县县委书记陈保堂。除了标题,这一组报道文中还多次称陈为“父母官”;9月9日,广州《××日报》一则消息,题为《父母官赖帐也曝光鄂州市长榜上有名》,赖帐50万,若是平头百姓,早给叫成“老赖”了;然而,这次,作为法定代表的是市长大人,于是,不仅不“老赖”,而且照当他…  相似文献   

7.
西汉召信臣开凿陂堰沟渠数十个,总灌溉面积数万顷。东汉杜诗对其加以修复,又新修一些水利工程,使南阳水利设施更趋完备,呈现出陂泽棋布、沟渠纵横、堤埂相连的特点、促进了南阳农业经济的发展,至今南阳还存在不少汉代水利工程遗迹。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教材把“弄臣”注释为“皇帝狎近宠幸之臣”。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以戏弄臣”译成“在弄臣之间戏玩”。笔者认为这样注释和翻译似有不妥。其理由如次。首先,从词义上看。尽管“弄臣”在古代也是一个双音词,《辞源》对它解释是“为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并以《史记·申屠嘉传》为例:“文帝度丞相已困(邓)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依此说,“戏/弄臣”是可以讲得通  相似文献   

9.
《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对“大人”的释义,古今注家罕有得其要领者。王逸注谓“大人”乃“贵戚也”;五臣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①王注是望文生训;五臣之言又语焉不详。先秦、两汉,大人为妇女之尊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末,记叙高渐离故事,于“家大人召使前击筑”句  相似文献   

10.
《当代》2005年6期刊登了作家王大进的中篇小说《葬礼》,第一章末尾写道: 他不仅是个光会赚钱的生意人,更是一个知道礼义仁至信的大丈夫。句中的“礼义仁至信”既乱了次序,又错用了“至”字。正确的说法应为“仁义礼智信”。在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  相似文献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1.《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A.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B.重视教化使人向善C.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D.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3.
郭知达《新刊校定集注杜诗》(以下简称《九家注》是杜甫诗集的宋人集注本。这部书在集注方面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对于曾风行于世的所谓的“杜诗苏轼注”,即伪书《东坡事实》,不加采录。郭知达《序》说:“如假托名氏,撰造事实,皆删减不载。”  相似文献   

14.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杜诗学(上)廖仲安一、“杜诗学”的由来“杜诗学”,简称“杜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杜甫诗歌的一切学问。但是,“杜诗学”和“杜学”的名目,在历史上出现颇晚。“杜诗学”之名,始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一书,其书引言全文如下:杜诗注六七十家,发明隐奥,不...  相似文献   

16.
高岩 《语文知识》2005,(11):12-13
一饭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多用来指知恩图报。如郁达夫《沉沦》:“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读”和“写”。以“读”而言,就是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他的思想、他的感情等等。要达到这个目的,朗读是重要手段。人一朗读,注意力就自然集中,大脑思维就活跃,情绪调动起来,记忆力得到增强,所以古今许多名人都很重视朗读。朗读《史记》,能了解太史公的胸襟;朗读《论语》,能领会孔夫子的思想;朗读韩文,能感受韩愈的气势;朗读杜诗,能感悟杜甫的心灵。被清人称为圣人、被史家称为中兴之臣的曾国藩,对古文古诗的朗读就极为重视。他在给他的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强调一个“读”字,他说:“读者,如《四书》、《…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孟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以下简称杜诗)都是状写洞庭湖景的千古名篇。他们的写景、抒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作对比赏析。孟诗和杜诗的写景都用夸张的技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孟诗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即为写景句。孟诗中的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而杜诗只一“坼”,一“浮”两字就表现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和震坼宇…  相似文献   

19.
世家江西吉州而在朝廷作官的宋代古文家欧阳修,应知州李宽和同乡的请求,于仁宗庆历四年州学建成时,作了《吉州学记》,盛赞兴学建校。文体是“记”而用意在“颂”。开笔一段先记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之今者宜何  相似文献   

20.
朱丹宁 《文教资料》2013,(29):54-55
秦简《法律答问》中“外臣邦”之意向有争议。工藤元男指秦时外臣邦即汉时南越之属,其特点可由有关南越的记录得知;罗新认为是一切不臣之非夏人政治体。工藤元男之说很有影响,但以漠时情况比拟秦时状况本有其界限.且南越亦恐非典型外臣。罗新之说比较新颖,但是留有一些理论疑点。《法律答问》中“外臣邦”究竟何指,或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汉朝“外臣”的一些性质,或可借史书等推知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