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全元散曲》中,有关妓女的散曲约350首(套)。本文就散曲所写妓女的容貌、技艺、爱情、遭际和文人的关系以及妓女所创作的散曲展开论述,并试图找到这类散曲创作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散曲,是继词之后新兴的一种诗歌样式,是韵文在形式上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它主要是在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元代文学中,除杂剧之外,散曲是获得斐然成绩的一个文学部门。元代散曲作家不少,据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收录的作者就有二百十二人,此外还有一些佚名的作者,辑录的作品小令三千二百多首,套曲三百多套,还有一些残曲。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它撷取的题材和表现的内容都相当广泛多样,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兼有,酬唱赠答与愤世嫉俗具备;但大部分还  相似文献   

3.
饶有新鲜趣味的元代散曲和同时代的杂剧共称为"元曲",是有元一代之文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以及其它的方面来看,同是韵文大家族成员的元人散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充分张扬市民情趣,这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被喻为诗坛的一朵"奇葩"。之所以如此,多半由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文学氛围所决定。本文试图从元代社会、元人散曲的创作者及元人散曲的接受者三个角度对元人散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市民情趣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6.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7.
从元散曲的作者构成、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和散曲批评诸方面来看,元散曲与理学都存在着悖离。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元代文人对散曲的认识有关,也是元代理学影响文学有限性的体现,同时亦是学界对这一论题置辞甚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考辨现存元代南曲散套和南北合套之真伪,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散曲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认识,意义重大.通过对<全元散曲>所辑元代南套和南北合套中南曲曲牌的曲律学考察,并与"戏文三种"和<九宫正始>所存的元代南曲相比较,根据曲牌在历史演变中同阶段相应的原则,获得了新的见解:在现存于<全元散曲>的17套南套和南北合套中,有6套元曲,另11套为明曲.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评述了元代散曲创作通俗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散曲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这种特征对散曲创作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元代散曲形式在产生过程中的得失;同时也从中参照出艺术创作中通俗风格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歌史上,元曲常常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散曲起初流传于北方,亦称北曲,在当时多称为乐府,也有称为“叶儿”、“清曲”或“时新小令”的。“五四”以后,为使戏曲和清唱曲有所区别,且与汉唐乐府诗也有所区别,学者吴梅、任讷等才逐渐废止“乐府”一称,把小令、套数概称为散曲。 现存的元散曲,小令约有三千八百五十多首,套数约计四百五十多套,从内容上看,这些散曲大多数都是歌唱男女恋情、自然景物或归隐生活的,普遍都表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虚无主义倾向或纵情声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也有不少精萃之作。特别是一些直指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大多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1.
读曲札记     
元代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辑录,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多套。在元王朝统治的血与火的年代(1271——1368年)里,作家们曾以它作为主要的斗争武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赵静 《时代教育》2010,(9):146-147
元代散曲盛行,涌现了大量以叹世隐逸为主体的散曲,曲作家们在曲中揭露、批判了元代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迫发出了隐逸山水田园的呼声,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政治态度,本文简单介绍了叹世隐逸作品的内容,又从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道家避世思想的角度浅析了这类散曲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散曲发展到明代,其曲风有着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别。北方关中散曲曲风遒劲、节奏慷慨、曲调激荡。这样的散曲特色与关中的地理历史等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同时可以发现,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政治现状,也对关中散曲作家有着不小的冲击力。除此之外,关中散曲作家的选材、用字、内容等,都是关中散曲发展需要注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易代的特殊社会背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遗民群体,他们以散曲创作展示时代变迁、书写个人情怀。具体而言,遗民散曲对明清易代的文学性书写主要表现为:对黍离之悲与故国之戚的沉痛表达,对明清鼎革的泣血呼喊以及遗民对自身尴尬地位的现实关照。从艺术开拓的角度来看,自由直率的曲体承载着严肃崇高的题材挺进渐趋僵化的曲坛,为清初散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政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边疆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民国中央政府在同化、实业民族政策下,沿袭和发展了我国原有的一套边疆民族政策与民族管理机构。这些民族政策从主观上来说,虽无不代表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利益,但从客观上来看,对于协调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关系,稳定边疆地区,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2006年起,陕西散曲创作掀起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佳作不断涌现,出版了散曲集《陕西当代散曲选》,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具有法人资格的散曲学会。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对《陕西当代散曲选》进行全面评介显得很有必要,这也可算是陕西散曲界对散曲再次繁荣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可久,字小山,约生于元至元初(1270年前),卒于至正初(1340年后),庆元(今浙江鄞县)人。以路吏转首领官,桐庐典史等小官。年七十余,曾为昆山幕僚。一生很不得志。足迹及湘、赣、闽、皖、苏、浙。晚年隐居西湖。他专写散曲,曾和卢挚、贯云石、马致远唱和。有《今乐府》、《苏堤晚唱》、《吴盐》、《新乐府》等,全元散曲收录他的小令855首,套数9套,是元散曲作家中写曲最多的。小山曲虽多写闺思离情,游山玩水,应酬赠答,但也不乏愤时疾世和描绘祖国河山壮丽  相似文献   

18.
有元一代,在文坛韵文领域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散曲。它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代作家也颇为倾心并致力于散曲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近四千首(套)散曲作品。翻开一部《全元散曲,》在赞叹元代文人那字字含香的曲词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元代的曲家们似乎对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有着特殊的偏爱,无论是抒发怀古伤今之哀叹,或是写隐逸的闲情,甚或写悲莫悲兮的离愁别恨,曲家们往往借助江、河、湖等水乡作为抒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周礼传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邦交礼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当时 ,诸侯及卿大夫僭越礼仪之事虽屡有发生 ,但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 ,作为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礼 ,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敏 《华章》2011,(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邓小平在执政生涯中,虽未对"以人为本"明确的提出,也未做出系统的总结,但是从他的执政理念和提出的很多观点来看,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这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他的执政生涯中,他始终把握着时代发展的主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人为本,构建了完全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观,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