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行走地球村     
《新闻前哨》2008,(12):F0002-F0002
每时每刻,我们传媒人,行走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报道新闻事件之余,还用影像记录下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风光。为了分享他们的美好记忆,本刊特开辟“行走地球村”专页,不定期刊登传媒人拍摄的图片。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2.
林衍 《新闻天地》2010,(11):33-34
“倔得像头驴!”老吕的妻子曾躁着脚抱怒他。这仿佛给了他某种启发,把自己的QQ状态改成了“我就是一头不知疲倦的驴,为了一个目标,一直在行走”。  相似文献   

3.
在希腊人看来,“旅行”本身即是“哲学”的某种隐喻,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是火,思想因应着世界表象的永动不息,选择了行走作为它的恒久姿态。自然世界微妙而均衡,如一道数学题般指示出生命的某种秩序,人处在这一秩序的塑造之中,为了寻找镜像中另一个他者,乐此不疲地在旅途上行走与张望。某次不经意间,“我”与“他”觌面相觑,执手相遇,由此复归于一。  相似文献   

4.
当今那些有魄力、有信念、有勇气的“大写的人”可称之为英雄。在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我们有无数的理由将这个英雄推到读者面前。管祥麟和他的《孤独行走》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感动、去思考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钧 《出版广角》2011,(10):68-69
曾纪鑫新著《一个能够走多远》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惊喜。亲切是因为他延续了业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路径,依然持守新启蒙立场和新历史主义精神,还有大气磅礴的跨文体写作试验;让人惊喜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自我复制,没有停留在既有的风格上,而是继续拓展,行走得更远,思路更宽广,穿越了更多迷障,在思想与  相似文献   

6.
杜伟 《新闻天地》2007,(8):19-20
是记者,就要为民说话,铁肩担道义行走四方。当一个包工头被他的民工们采用民间通缉的方式逼迫得背井离乡、无家可归时,云南记者杜美深入查访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没想到却牵出了云南某县大兴形象工程的幕后新闻。  相似文献   

7.
海南兄行走在现代时尚与古典才情之间,具有商界的谋略但不失文人的情怀。他外表时尚,性格内敛,才思敏捷,熟知他的朋友还有一点很深的感受,就是张力十足。他是有着敏锐触觉和前瞻眼光的品牌人,使得洁丽  相似文献   

8.
联说重阳     
《出版视野》2009,(3):43-44
有一则关于重阳插茱萸习俗的传说故事: 唐朝末年的阴历九月九日.黄巢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北方,老百姓为避战乱四处逃荒。骑着高头大马的黄巢,见一男子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却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大孩子,行走在逃亡的人流中。他便下马探问究竟。  相似文献   

9.
卓健 《军事记者》2005,(1):69-69
熟悉他的人都有一个同感: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特别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确实令同行们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0.
头上是空阔而灰蒙的天空,脚下是尘土飞扬的大漠,没有道路,没有草坪,没有一株蒺藜菜,也没有一棵荨麻草。我碰到好多人,驼着背向前行走。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其重量犹如一袋面粉,一袋煤或是罗马步兵的行装。可是,这怪物并不是一件僵死的重物,相反,它用有力的、带弹性的肌肉把人紧紧地搂压着,用它两只巨大的前爪勾住背负者的胸膛,并把异乎寻常的大脑袋压在人的额头上,就像古时武士们用来威吓敌人而戴在头上的可怕的头盔。我向其中一个人询问,他们这样匆忙是向哪里去。他回答我说,他也一无所知;不但他,别人也不知道。可是很明显,他们定是要去什么地方。因为,他们被一种不可控制的行走欲推动着。  相似文献   

11.
别“转”啦     
友直 《档案管理》2004,(3):32-33
很早早以前,我都想用几句话来“评论”一下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在世,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也好,顺顺利利诸事亨通也罢,在官场行走也好,和亲朋交往也罢,都应该用真情,一是一,二是二,万不可虚伪,万不可伪装自己,万不可投机取巧。当然,历史也并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把历史“物化”的过程中,像司马迁、董狐这样博学多才秉笔直书的人也太少太少……。  相似文献   

12.
由卢杰和他太太出资的艺术活动《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在9月结束了,没有结束的是投向它的涵义纷纭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淡川 《传媒》2009,(2):13-17
入选理由: 筑梦、逐梦,使他在16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梦想少年成长为新锐的传媒经理人。他深谙记者与编辑的不同辛苦,却一样用心锤炼自己;他小试牛刀于《齐鲁晚报》,成功经营门下一系列专刊;今天,他又把行走在报纸生存“钢丝绳”上的《半岛都市报》快速打造为一匹踏浪“黑马”,自己的编辑、管理思想也日渐清晰。风雨一路,支英珉心中的传媒理想依然蔚蓝。  相似文献   

14.
正朱德庸认为,人之所以会有病,是因为人都太精明了。我常常觉得现在是一个"精算"的时代,所有人都在那边"精算",怎么样才是自己要的。"小眼聚光"的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其画作个人风格强烈,善于以独特视角看世界,被誉为"唯一既能赢得文化人群尊重,又能征服时尚人群的作家"。他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城市行走者,也是一个人性  相似文献   

15.
5月16日茂县沟口镇.一位手缠绷带的老大爷在废墟间跌跌撞撞地行走着,他眼含热泪见人就问:“你们见到瘦高瘦高的武警了吗,我要找到他!他是我的救命亲人!”  相似文献   

16.
<正>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也就是1902年5月2日,有一个俄国人乘坐马车,由于路上人多车多,人、车、马行走杂乱无章,以致他的马车被迎面而来的马车撞坏,人也差点受伤,于是俄派驻奉天的武官与奉天警察局会商,要求奉天也按照上海及外洋实行左来右往行路章程,并派巡警队分段管理。当时奉天警察局的总办荣德、帮办丁立慬参考西方国家右侧  相似文献   

17.
存心尽性     
《出版参考》2005,(9):30-30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深秋的午夜,城市还在酣睡,许多的梦已悄然启程。这个时刻的李忠杰也正在启程。斑驳的灯光照着清凉的月台,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将随他一起去中原某部采访实习。面前是南京开往郑州的196次列车。李忠杰站在站台上,回眸这城市朦胧的背影,谁能说清楚,这是酸楚,还是欣慰;是感慨,还是深情……他几乎没带什么东西。列车缓缓开动了,载着我们第一次去实习采访的欢乐,行走在夜与昼2间。3年前,忠杰作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学员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也充满着激动和快乐。可今天他的心情却是复杂的。因为这是他第~次以教员的身份组织…  相似文献   

19.
“行走文学”最风光最有影响的当属余秋雨的“千禧之旅”。这是由香港凤凰卫视策划的一次“行走文学”活动。当时,余秋雨等人以希腊雅典起步,驱车对西亚及爱琴海沿岸等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古迹进行考察,最后以日记体散文形式将沿途写作集结为《千年一叹》出版。作品推出后,火爆一时。 有评论家据此预言,如果作家“行走”之后,都能拿出象样的东两,加上出版社的支持,想必“行走文学”会风行起来,同时也可为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浓重的人文格调。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出版社资助下的“行走文学”的简单历程。 199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邀请阿…  相似文献   

20.
唐·麦当奴是美国一家杂志的记者,是一位并无特异功能的男子。在他家附近有一个火中行走研究和教育中心。杂志分派给他一个任务,叫他去学习火中穿行特技,并写一篇有关报道。麦当奴大胆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和十位参加者一同受训,他们被告知将要赤足走过一堆摄氏一千二百度的煤火堆,火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