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数字化出版的市场份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力  郭游  覃怀银 《编辑学报》2005,17(2):128-130
研究数字化出版市场份额极限问题,并试图对这个极限进行数值分析与计算.分别给出了2类数字化出版和印刷出版各自市场份额极限值的解析表达式.此表达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个因素对2类数字化出版和印刷出版市场份额极限值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多元化出版冲击下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对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现状的分析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中的探索,认为在多元化出版的今天,传统出版应积极探索数字化出版的方式并主导数字化出版,两者相互包容和促进,并且以技术发展商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才能使我国出版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出版形式.数字化阅读已被人们广泛接受,阅读和学习习惯发生巨大转变,然而数字出版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传统的纸介质出版,文章就数字化出版的优势进行概述,并就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关系和冲击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大力支持下,传统出版企业正迎来改革的好时机,寻找适合自身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模式——融合出版.文章对传统出版企业实现融合出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案例分析,对实现融合出版的具体流程进行阐述,指出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融合出版的不断积累,可以逐步实现盈利.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本文从古籍出版主体的合作与融合、古籍出版流程再造、古籍产品功能的重新定位等三方面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重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E-Publishing)是采用数字技术(二进制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出版.个人认为,从"数字化的出版"和"出版的数字化"两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的数字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主要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对出版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它包括数字化的创作、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数字化的复制发行、数字化的阅读消费等;而出版的数字化更多地被业界理解为出版管理的信息化,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对传统出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包括编务、出版(印制)、发行、财务等出版环节的ERP管理系统等.而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包括组稿、编辑(编务)、(出版)印制、发行(储运发货结算)等环节,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运行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数字化出版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为期一月的学习培训中,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美国出版业,对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属性有了进一步了解.就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而言,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基本成型的新形势下,深入实践出版数字化将是出版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今,大社、强社以及大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均已走在前列,而中小出版社由于局限于自身发展的规模和现有实力,更多地还只是在尝试数字出版,对数字出版进行有益的探索,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基于市场、读者的需求趋势,中小出版社理应早日为数字出版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分析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现状,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的难题,发展趋势,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印刷版科技期刊出版的关系,发展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措施.数字化出版是未来出版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中,科技出版是最适合于进行数字出版的领域。国际性科技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威科、威利、斯普林格等很早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并获得了良好的收益。我国科技出版企业存在着内容资源集聚度低、影响力不足,市场化拓展不足,经验缺乏等问题,从整体上看数字化转型刚刚启动。这需要我们在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出版数字化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科技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进行策略设计。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出版是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要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期刊社要加强和数字出版技术商的合作,尽快开发出数字出版平台,运用开发存取的出版方式,并为其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从而保证科技期刊在服务、内容和管理等方面都实现数字化.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重要性,然后介绍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常见形式,最后提出了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现状与特点的探讨,认为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方向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大学出版社的优势,从出版信息化、数字复合出版、收费体系以及新的出版领域和模式等角度,提出了学术专著出版向数字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何碧霞 《今传媒》2013,(6):105-106
本文介绍了数字出版的含义,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从内容和技术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述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方向,科技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是期刊的内容,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经营模式。指出: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两者不是彼此取代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重点出版项目在数据资源、资金保障、团队支持、政策支撑等方面具有数字化优势,率先推进重点项目的数字化出版,可以较快地取得数字化发展的成效,并可积累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做好规划,加强基础数据资源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支持,将有助于重点项目数字化出版的及时推进.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树立数字化出版的观念意识,解决好版权问题,同步推进出版项目与数字化建设.依托重点出版项目,探索数字化研发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国内出版社试水数字出版很好的突破口,对整个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耀的《新媒体与数字出版》一书,立足于不同的视角,重点结合媒介融合和期刊数字化来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出版数字化,有独到之处.此外,本书对新媒体、媒介融合的研究,重在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力图为新媒体背景下报刊的数字化发展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马志峰 《出版广角》2015,(11):58-59
本文通过对出版精神和出版品牌的概念以及深层内涵的介绍,详细阐释了出版数字化时代下出版精神以及出版品牌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大意义,针对我国现阶段出版行业中的问题,指出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断强调出版精神的培养并完善管理机制,才能够为真正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品牌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数字出版的新情况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数字出版 经历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等概念,新型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科技对于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新发展,最终可以用"数字出版"来概括.1.数字出版的内涵与外延"数字出版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①在这个大范畴下涵盖了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等多种业务样态.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属,也是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体系的基础.文章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背景以及数字出版的现状,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孟贵珍 《出版广角》2016,(19):64-6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之下,我国数字化出版得到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出版企业逐渐意识到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机遇,纷纷加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我国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案例和模式,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