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琳 《出版广角》2021,(6):91-93
大数据时代,读者线上阅读需求迅速增长,音乐图书出版面临读者需求多样化、图书编辑流程优化等问题与挑战.音乐图书出版应顺应大数据时代需求,注重数字化发展与传播,以提升读者阅读与研究的便利性.音乐图书数字化主要包括整合图书内容、加强版权保护、构建数字化平台、制定行业标准等,以此创新音乐图书的产销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瑞珍 《编辑之友》2015,(11):22-25
阅读终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纸书出版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高校读者是纸书的主要受众,出版机构要积极实现与高校的融合,通过充分掌握读者阅读需求特征、尝试建立高校图书荐购数据库模式、有效运行高校图书选题机制和恰当借助电子书推进纸书发展等方式,创新纸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华南日报》报道:图书出版竞争激烈,数字阅读异军突起,以及其他新媒体技术形式的信息阅读,使图书出版、阅读充满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出版阅读形势,不少图书出版商和作者“玩”起了各种吸引读者眼球的图书促销广告术,不遗余力、绞尽脑汁,以期摆脱图书出版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吴涛  刘曼 《出版广角》2021,(7):41-43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少儿图书正在成为童书出版的热点.基于新媒体技术开发交互式少儿图书,能够让少儿读者在视觉、听觉、行为与心理等方面与读物全方位交互,获得更为真实、丰富、增值的阅读体验.文章从市场发展、用户定位、内容制作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交互式少儿图书的出版现状,据此构建能够提高出版资源可达性、增强出版内容感染力、延伸出版服务价值链的交互式少儿图书新媒体出版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出版价值链角度来看,阅读是出版的消费环节.智能技术催生智能出版与智能阅读以后,两者开始呈现互融、互动和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智能阅读几乎渗入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内容编校、内容推广和传播等每一个智能出版的价值增值环节,并作为必要条件而存在;同时,智能阅读作为新增的价值增值环节,提供类似"遥读""策略性阅读"等独立的产品或工具,帮助人类读者更高效地阅读.因此,两者的协同将既是智能阅读融入出版价值链以实现出版智能化的协同,又是智能阅读延展出版价值链以提供额外附加值的协同,最终指向为整条出版价值链创造最大化价值这一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杨云  厉国刚 《青年记者》2016,(29):90-91
众筹出版是众筹的一种模式,指的是利用众筹网站等互联网平台,筹集资金,出版图书.在网络时代,由于读者阅读方式和兴趣的转变,图书出版业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亟需突破与变革. 传统出版主要是在作者和出版社之间发生联系.图书出版了之后,才与读者见面.众筹出版则实现了读者的全方位参与.在图书的写作和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可以参与其中.读者通过互动参与,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感.  相似文献   

7.
政府主导的全民阅读为图书出版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需求空间,作为全民阅读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各家出版社要紧贴不同读者群体的多层次阅读需要,精准定位出版重点和经营策略,积极策划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优秀文化的阅读精品.冀版图书与全民阅读应紧密互动,通过主题出版凸显地方特色,借力出版项目支撑打造双效阅读精品,探索产业"数字化、全媒体"转型路径,实现内容创新、经营创新和业态创新,并形成冀版图书的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8.
谭旭东  邹莹 《出版广角》2021,(18):43-46
进入新世纪,幼儿图书出版发展迅速,形成了不少品牌产品.无论是早期教育、亲子阅读,还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图书出版都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同时,幼儿图书的阅读推广也取得很大进步,出版社逐渐认识到阅读推广对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加大力度配合童书推广.幼儿图书出版要持续性发展,需要从抓住特色、打造品牌、放大幼儿图书的文化功能等方面努力,促进幼儿图书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是促进转型进程的关键.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纸质图书的立体化阅读可以作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纸数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立体阅读、书网互动,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延伸阅读.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为图书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传统出版丰富了出版手段,为编辑实现策划数字产品提供可能,为实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出版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这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版物的发行渠道正在发生变化,书店不再是唯一可以购买图书的地方,纸张不再是唯一的出版内容承载媒介,读者阅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版图书,都是为了将内容传递给读者.数字出版,又为读者增添了多种获取内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何智明 《出版广角》2015,(10):48-49
大数据背景下,以读者为导向的图书出版成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图书出版企业可以更精准地定位图书市场的阅读群体.对思想政治类图书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出版企业更好地把握当前阅读群体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出版读者需要的作品.本文首先对政治类图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类图书出版发行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大数据出版发行政治类图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袁隽 《编辑学刊》2021,(6):112-115
小众图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图书门类,受到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的重视.文章从小众图书的概念、特征入手,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传承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和能够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探析小众图书出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儿图书出版近些年迅速发展,少儿图书读者群众多,读者的阅读需要旺盛.然而,正像任何其他市场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重复生产的问题,在出版行业即重复出版的问题.在少儿出版领域,重复出版从现象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容照搬的简单低级重复.这类图书内容通常是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域.比如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故事、传说、神话故事、古典名著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黏性”正在消失。何谓“黏性”?就是单本图书“黏住”读者注意力,并将其转化成购买力,进而将其再度转化成阅读力(阅读)、传播力(共享)和第二度原创力(表达)的潜能。把单本书的读者转化成系列读者,把系列读者培养成某一个出版品牌或出版社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阅读极为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先后创办了一批文学图书出版机构,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其间对私营文学出版机构进行了改造,均为文学出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49年至1966年,我国文学图书出版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变化,先后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文学图书,数量颇丰,汗牛充栋,这与我国当时社会背景有关,也是基于对读者喜爱程度的考量.在文学图书出版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国家层面开展了对古典文学出版与阅读的舆论引导,为文学出版与阅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盛力 《出版广角》2016,(12):14-16
优秀原创图书是开展全民阅读的前提,而全民阅读又会推动原创图书的发展.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全民阅读和原创图书出版的现状,对原创图书的出版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加强原创图书出版,使图书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最终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情境下传统出版企业的突围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网络给图书等纸质出版物带来的“灾难性冲击”,出版企业要通过网络实现编读者的沟通互动,以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展开全方位协同,包括与多媒体协同,教育读者、与读者协同,从创意到发行全程协同,多出精品.  相似文献   

18.
数字阅读时代,随着种种电子阅读器的出现,读者可以随时实现阅读需求,图书的电子出版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因此,传统的书评也与"网络"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豆瓣网作为数字阅读的新兴网站,在国内网络书评界一直深受读者喜爱。书评网站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甚至为图书的出版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06—2017年,国内出版了一批书话类图书,内容集中于文学、历史学、编辑学、图书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书话类图书存在出版总量不多、出版结构失衡、受读者关注的精品图书比例偏低、批评性著作导读和宣传缺位等问题.文章建议从精品图书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优化出版结构和学科门类、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和深度阅读实践,以及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的评选推荐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书话类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全民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少儿出版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移动阅读不断抢夺阅读市场,数字化娱乐项目分流了孩子们的阅读时间,纸质图书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有助于少儿图书精准营销和构建更健康的阅读生态系统。少儿出版必须进一步融合数字出版,线下坚守内容为王,坚持出精品,线上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服务,实现由图书销售到阅读服务的转型,才能将挑战变为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