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文武大臣一年究竟应该具折奏报几次,雍正帝的原则是,有事则奏,无事则免。他在给陕西宁夏道鄂昌的一条朱批中,明确指示:“遇有应奏之事,何妨一月屡次上闻;如无可奏,便数年不奏,亦岂罪汝。”雍正二年(1724)二月,云南曲寻武沾总兵杨鲲有折谈到,日前陛见...  相似文献   

2.
湖广总督硕色为参革张掖县丞崔擅动驿马等事奏折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  湖广总督臣硕色谨奏 ,为参奏事。窃照乾隆十八年四月内准兵部咨称 :本部奏前事内开 ,应请行令各省督抚、将军、提镇等 ,嗣后如遇紧要事件不可稽缓及专奉谕旨令由驿递奏者 ,仍准其由驿站限行六百里驰奏。其余奏报一切寻常事件概遵旧例 ,差人雇骡赍进。倘有竟行由驿递奏者 ,军机处查出 ,严行参劾 ,交部议处。等因。奉旨 :依议。钦此。钦遵在案。兹于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据德安府应山县禀称 ,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戌时 ,县属平靖关驿接到河南信阳州马递甘…  相似文献   

3.
正一般认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用于君臣之间秘密沟通的文书——奏折开始使用,"它的确立不像某个衙门的设置,似乎是无形,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一般衙门的兴废,他涉及到君臣间权力的分配、皇帝政令的实行,是官僚政治的重大变化"a。康熙帝与具奏人进行一对一沟通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内外诸臣的密奏,收"明目达聪"之效;二是利用密奏这一形式,使"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各加警惧修省"b。康熙朝的奏折以大臣汇报各地情况为主,主要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对强化皇权有益,对政务的直接作用有限。雍正帝则不甘心作一个单纯的信息接  相似文献   

4.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雍正初年,京师以及直省地方赌风猖獗,严重危害社会.雍正帝为之震怒,为刹住赌博之风,他接连颁发谕令,告诫官民"赌博之风,败坏品行,荡废家赀,其为害于人心风俗者,不可悉数."雍正四年(1726)九月,他通过内阁颁发谕旨:"赌博之事最坏人之品行.  相似文献   

6.
张晓唯 《出版参考》2006,(26):38-39
除了洋洋大观的严氏日记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诗词之外,严修绝少有著作行世.他中年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好争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威,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药者必不寿,好著书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轻著述而重躬行",择取"毕竟须回实处去做"的路径,与一般文人的崇尚虚文显有不同.世人知晓严修其人,除创办南开学校"事功"外,恐怕就是戊戌变法前夕上书光绪倡开"经济特科"的那份奏折了.严修生平曾两次冒险上奏,奏开经济特科乃其一,摄政王载沣开缺袁世凯之后抗疏劝留乃其二.两次封奏意义不同,却展现了严修不轻易外露的硬气和锋芒.当年在张佩纶的调教下,他曾经写下"男儿胆气须磨炼,要向风波险处行"这样刚健的诗句用以自励.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雨泽奏报开始于康熙初年,康熙后期基本形成,但作为一项常规事宜则正式确立于乾隆年间。雨泽奏报存在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州县等地方上的奏报有旬报和月报之分,且旬报、月报都有不同的格式,基本上都要逐日书写每天的天气情况,如遇雨雪则详写起止时辰和入土分寸;而督抚上报中央则是按月奏报,以奏折、清单、夹片三种形式并举,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或繁或简,对通省雨雪情况进行说明。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雨泽奏报开始于康熙初年,康熙后期基本形成,但作为一项常规事宜则正式确立于乾隆年间。雨泽奏报存在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州县等地方上的奏报有旬报和月报之分,且旬报、月报都有不同的格式,基本上都要逐日书写每天的天气情况,如遇雨雪则详写起止时辰和入土分寸;而督抚上报中央则是按月奏报,以奏折、清单、夹片三种形式并举,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或繁或简,对通省雨雪情况进行说明。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运而生"语出唐·王勃<益州父子庙碑>:"大哉神圣,与时回薄,应运而生,继天而作."意思是顺应天命而降生.如<红楼梦>第二回:"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治世,劫生危世."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第一回:"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生,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今指顺应客观形势、时代潮流而产生或出现.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五年(1740年)8月18日清晨,一骑驿马飞驰至京,紧接着高声的"长安坪捷报"直传正大光明殿.贵州总督张广泗在捷报中奏道:臣张广泗奉旨征讨湖南宝庆(今邵阳市)城步苗匪首粟贤宇、杨清保叛军,历时七月有余,经将士十数次殊死鏖战,终于8月14日全歼叛军于长安坪,生俘粟、杨二匪首,斩匪众5000余……  相似文献   

11.
论文,贵在得文心,亦难在得文心.刘勰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是作者个性、精神、风格的象征,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总表露在外.俗云:文心之细,细如牛毛,因此虽然古来文人各用其心,但潜而不彰者亦复不少,难怪刘勰慨叹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相似文献   

12.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13.
雍正帝反对不教而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二年(1724)八月,广西提督韩良辅奏称:“广西瑶、壮出入必带刀枪,故行凶颇易,仇杀迭开”,但他们皆于深山旷野行走,塘汛兵丁难以稽查,故檄行各协营官兵与各处村老、壮目、练总等协力擒捕,并拟于霜降后“拨兵顺时讨捕,拿解有司法究,以期绥靖地方”。雍正帝不同意韩良辅的做法,批谕说:瑶民、壮民随身携带刀枪,或用来防身,或用来打猎,并非专为杀人,“若纷纷禁止刀枪,不惟无益,且恐滋扰,亦断不能全禁”。至于“刁悍之习,只应徐徐渐次教化”,使他们醒悟改悔,不能不教而诛。并针对韩良辅要拨兵讨捕拿究一事,强调指出:“国家立法,必俟有罪而后加刑”,只有在他们杀人劫掠时,才能按律究治;如果他们没有犯罪,只是携带刀枪,就不应该讨捕拿究,动辄绳之以法。 福建漳州、泉州一带,向有械斗之风,“乡村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结连数姓相助抵御,动辄列械格斗”。为此,福建漳州总兵初有德于雍正六年五月奏报说:“臣身任封疆,其于民风习俗无不时加访察,凡遇此等斗殴欺凌事情,小则移会知府协拿审究,大则咨报督抚严行  相似文献   

14.
"翻云覆雨"不是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翻云覆雨"意思是手心向上时兴云,手心向下时作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含贬义.语本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例如元·乔吉<扬州梦>第四折:"你不合打凤牢笼,翻云覆雨,陷人坑阱."  相似文献   

15.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16.
宋子文是旧中国国民党"四大家族"成员之一.作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的官宦生涯尽人皆知.然而,他自1917年从美国回国,到1923年应孙中山之邀南下出任两广盐务稽核所所长,这期间6年的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对此通常避而不谈,为数不多的资料即使谈及,也语焉不详,如<简明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云:"……回国后,在双冶萍公司任职员."<中国革命史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云:"任汉冶萍煤铁公司秘书."更有所据不实,以讹传讹者,如<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云:"任汉冶萍公司总办处秘书."<中国革命史辞典>(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云:"任汉口汉冶萍钢铁公司秘书."  相似文献   

17.
"传槽病"是元曲中常见的一个俗语,在《全元曲》中多次出现:1.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二煞]:"看破你传槽病,掴着手分开云雨,腾的似线断风筝."2.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东原乐]:"我是你心头病,你是我眼内钉,都是那等不贤慧的婆娘传槽病.你子牢砟着八字行,俺那厮陷坑,没一日曾干净."3.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尧民歌]:"他便天生,天生爱钞精,争甚虔婆每一个个传槽病."4.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调笑令]:"如今这秀才家,一个个害了传槽病,今后女孩儿每休惹他臭酸丁."5.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滚绣球]:"那秀才们谎后生,好色精.一个个害的是传槽病症,嘱咐你女娘们休惹这样酸丁."6.顾德润《愿成双·忆别》[尾]:"海神行老不了些乔盟誓,多年前曾活取了个王魁,传槽病这些时敢轮到你."7.孙季昌《端正好·集杂剧名咏情》[叨叨令]:"如今这谎郎君一个个传槽病."①  相似文献   

18.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左宗棠向清帝上“台防紧要请驻巡抚以资镇摄”奏折,明确提出台湾须建行省主张,内容十分重要。但关于该折具奏之时间,迄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如罗正钧著《左宗棠年谱》认为是“光绪十一年六月”。二如连横著《台湾通史》认为是“光绪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姚永森在  相似文献   

19.
四川总督策楞为报审明更起凤伪稿来源及妄加朱批之人事奏折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四川总督臣策楞谨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接到臣奏事报匣,奉有廷寄一件,内开乾隆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策楞奏到查办传抄伪稿一折,所有究出夏起凤、龚三二犯,分散流传,固属幸灾乐祸,情罪可恶,正应从此二人跟究其所由来,且添注批语,更他省所未有。其夏起凤抄得原稿有无批语一讯即得,如原无批语,至何人传抄方有,亦无难究明。其夏起凤、龚三,一系湖广人,一系江西人,如有供出之湖广、江西人犯,即应迅速行文该地方官,就近提…  相似文献   

20.
一、"道"家的经济伦理 1."道"论的思想文化 "老子"在"道"论中认为自然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描述成天地之始,是包含一切灵性的万物之母,道中是无是有、是虚是实、是白是黑、是清是浊、是真是假、是美是丑、是善是恶、是正是邪,都由万物运化其中,且又生化在万物之中,一切被它策动、被他运化、被它圆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