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精神胜利法原本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核心人物阿Q所经常运用的从精神上战胜各种困难的方法。鲁迅创作该人物形象的重要目的是在于揭示国民弱点或者说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唤醒广大国民、改造国民性的目的。随着从心理机制以及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等角度对精神胜利法解读的增多,精神胜利法逐渐脱离具体的人物而具有了更为一般的意义。区分特殊意义精神胜利法即阿Q式精神胜利法与一般意义精神胜利法有利于发挥其在生活压力日益巨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当代社会中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阿Q正传》这部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2.
杨前 《时代教育》2007,(8Z):74-74
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分明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啊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1阿Q精神的实质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能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只解决自尊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它通过阿Q的形象深深挖掘了中国农民身上愚昧落后的因素,并且作为愚昧弱国民性的典型,给予重重的鞭挞。它所以能给人以深深震憾,与它所用的"精神胜利法"有不可分隔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  相似文献   

9.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阿Q正传(节选)》,参读《阿Q正传》和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赏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梳理建构"精神胜利法"的丰富内涵,理解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而理解鲁迅的启蒙思想。【预习任务】1.阅读《阿Q正传》序言(即第一章),了解作者对"文章的名目"以及阿Q姓氏、名字、籍贯的说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如此庄重严肃的文学样式来给无名无姓、籍贯渺茫的阿Q作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塑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学形象——阿Q。长期以来,阿Q因为其性格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胜利法而成为人们批判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然而,本文另辟蹊径,以事实为基础,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三方面分析了当今社会阿Q精神胜利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是全世界各国被奴役的国民所共有的。”理解阿Q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并非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而是通过塑造阿Q,去探“国人的灵魂”,以指明“国民的弱点”——“精神胜利法”,从而给读者开辟了一条反省之路。  相似文献   

12.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毕其一生探索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关切国民性的改造问题。《阿Q正传》集中表现了国民性的重要一点─—“精神胜利法”。本文从“精神胜利法”的三种表现形态去探析其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从而把握鲁迅“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阿Q正传》发表以来,研究者数不胜数。解放以后,研究人员注重阿Q的阶级地位及其革命性,结果造成了“它与鲁迅原作存在着一个偏离角”,“在原作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被降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呐喊〉和〈仿篁〉综论》,《文学评论》八五年第三期)。为了纠正这种偏向,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心理学、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等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吕俊华通过哲学、心理学的分析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的心理和哲理内涵,林兴宅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分析了阿Q性格系统的复杂性。笔者也试图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以及哲学等知识来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及其实施法则。研究精神胜利对于理解阿Q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说起《阿Q正传》,人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但事实上,《阿Q正传》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很多,精神胜利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对“精神胜利法”的有关研究大多局限于《阿Q正传》本身,并将其产生的时限推定于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有关人性和社会意识的论述为指导,联系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认为从“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意识范畴,它同原始宗教一样,是人类早期就产生的消极地适应自然的一种扭曲的心理,是人屈从于自然的一种表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不仅自然界,而且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本身也加速了精神胜利法的发展。这在近代中国表现得特别明显,以至发展成为典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伟大的思想象和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归纳和概括了精神胜利法的特征,并对这一普遍的心理精神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形象——阿Q.鲁迅通过对阿Q的悲剧描写,一直探寻到我们民族和人民的灵魂的最深处,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批判,无情地鞭挞了阻碍我们民族和人民前进的思想,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生路和死路.  相似文献   

18.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问世之前,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已普遍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它,谁也不在意。人人习焉不察,听之由之。《阿Q正传》一发表,不少人惊悚了,不少人栗栗危惧了,不少人惶惶然了,更有不少人因鲁迅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发现而引起了深省与反思。后来,“阿Q相”、“阿Q主义”、“阿Q精神”之类以阿Q的名字来命名的特殊词汇广为流传开来了。它们的神髓与内核,都是精神胜利法。十九世纪时有位理论家说,莎士比亚“剧本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并认为“这就是莎士比亚所以拥有全世界意义的原因”(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阿Q正传》的价值。《阿Q正传》开掘出来的这种当时在社  相似文献   

20.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