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王君是当代"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改革的先锋,她的散文教学达到新高度,"语言品析"是其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她指出"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才是有语文味的,真正的语文课,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1]那么王君是如何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的呢?本文结合王君的散文教学课例,予以探究。一、抓关键词,融入情境王君的散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文本是"花木",而在语言文本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在詹丹的《文本解读与散文教学》中,特别强调散文教学要"回到语言",他举了史铁生《合欢树》里的一句话"我心里一阵抖",问为什么不用"我心里一阵颤抖",由此分析史铁生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时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双音节的词或者套话表述时,基本上关系是比较疏远的;而那些直接贴近他内心的表达,往往用单音节词,口语化的词比较多。他还举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启动"语言"这艘承载思想的"船",注重语言训练,尤其要专注文本语言的特殊形式,达到磨炼语言敏感性、加强语用能力的目标。一、精选"例子",力求语言训练的长度,增加积累怎样选择语言训练点,这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最难把握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阅读教学需要讨论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但不能脱离文本中相关语言形式的学习,一味地通过讲深、讲透来理解文本,那只能是让学生"知道"和"懂得",却忽视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范例,借文学语,借语学文,在错综纷繁的语言现象中领会语言,提升语意理解的广度、深度、精度,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做到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3):40-41
<正>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进课堂,新颖个性的教学理念和花样百出的教学方式冲击着传统课堂,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茫然,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真正的语文课堂?常常看到这样的解读文本的方式:"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或者"学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人文感悟",过度深挖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语文的感悟",忽略语言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  相似文献   

7.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散文教学中学生"语言图式"的构建为话题,从"读懂散文的语言结构,悟出散文的语言功能,内化散文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还原追索、品评体味、比较赏读等教学策略来丰富和构建学生的"语言图式",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9.
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文本的知音。在解读文本时,要"入境"、"入情",这样才能品味语言的精妙,触摸作者流淌的情感,把握文本的内涵,也才能挖掘文本的潜在空间,平等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注重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探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学生的阅读图式,有效进行深度阅读."散文阅读应使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拟从散文阅读教学文、言两方面探究散文阅读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感知作者的情感,探究文本的内核.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教师独立地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是教学富有成效的前提;教师善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的常用方法,包括语境解读法、涵泳体察法、比较赏读法等。所谓"语境解读法",即回归文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本传情达意的载体。叶澜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文本是一串沉睡的语言符号,只有通过倾注情感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深情徜徉于语言之中,学生情文本情水乳交融。一"情",值得倾注语文课堂少了情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让优美的语言带着学生在美好的世界里徜徉,让文本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与语言训练往往是紧密联系的。本文所指的"三点",即文本中的语言点,教学中的训练点及交流时的评价点。语言点,文本中往往会隐藏着许多语言现象,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语言点,并选取其中的部分进行充分品读。训练点,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需要经过实践来落  相似文献   

14.
细读文本,教材中除教材本身语言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特殊语言"--文题、插图、课后练习等,它们推开了学生语言训练的另一扇窗.从这里,学生也可以领略到教材语言的美妙神奇、作者的匠心独运等语言学习的迷人"风景".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这些"特殊语言",落实语言训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邢翠东 《山东教育》2011,(26):35-36
从学生的阅读习惯来看,学生阅读能力不高,普遍对文本存在"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不能抓住文本中的"有效语言"进行阅读,读不出或读不懂文章的精彩之处,找不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谈不出个性的深刻思考,或有思考却不能形成口头或书面顺畅的文字。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普遍欠缺"有效语言",要么"背"例文、"套"例文去应付考试;要么空话连篇,不能表达真情实感;要么语言平淡乏味,不能打动读者。语文教学大多是在模式  相似文献   

16.
赵源林 《江苏教育》2014,(21):39-41
写景类文本的教学,要处理好"语言里的风景"和眼中的"风景"的关系。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着眼于眼中看到的风景,而忽略了欣赏"风景"里的语言。写景类文本的语言需要"深度解读",需要发掘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需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正散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散文的表现手法相对丰富,教学时可以以学生的朗读为主要方式,推动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品味,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与文本中的内容链接起来,从而习得方法,促进表达。一、披文入情,把握情感基调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指出,写作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找准作品的"调子",否则始终都写不顺手。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表面  相似文献   

18.
散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品析,要教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必须做到两点:勿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谓"初心",就是"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围绕"初心"去品析散文的语言,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方向;所谓"使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而好的引导就是要生成"真"的师生对话,有了"真"的师生对话,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析就有了厚度。  相似文献   

19.
电视散文是以电视为载体对文本散文进行三维展现的电视节目形式。其语言形式也由文本散文的纯文字增加为文字、画面和音乐等等。本文选取典型的电视散文节目从认知学角度出发运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电视散文语言意义建构和传递进行解读。电视散文的意义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复合的动态过程,三种语言类型必须恰当配合方能达到其信息和情感传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以教科书为轴,适时引导,促成积累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专家们根据"课标"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而编写的文本,无论是作为一种"典范",还是作为一个"借鉴",都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