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杰出小说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曼斯,马克·吐温是笔名。"马克·吐温",英文中意为"两寻"(即12英尺),作者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笔名呢?原来,马克·吐温出身贫寒,他四岁时,举家迁到西西比河西岸的汉尼巴尔城。长大后,受雇当上了汽船上的领航员,长年奔波在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领航时,水  相似文献   

2.
《童年》     
(这是一部反映磨难生活的真实之作!) [前苏联]高尔基高尔基(1868-1956)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匠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1884年,离开故乡,来到喀山。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不但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爱读俄罗斯和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青年时代还写过一些很好的诗,用“索谢洛”的笔名发表在《伊利维亚报》上。①他同苏联作家阿·马·高尔基、杰米扬·别德内  相似文献   

4.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做封建制度逆子贰臣的决心。有的笔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写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转入地下以写作为生,写出了《幻灭》等小说。作家处于“动摇”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原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希柯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中是“苦命”的意思。高尔基由于父母早亡,仅读了两年书,11岁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做过看门人、更夫、码头工人,遭受了数不清的人间苦难,所以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就起了个“高尔基”(苦命)的笔名。法国女作家奥罗尔·杜班,为了表示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精神,用了男性笔名“乔治·桑”。日本作家长谷川夏之川,发表处发作《浮云》时,出版商因他是无名小卒不予出版,一气之下,他就取了个日语“死掉了最好”的谐音笔名“二叶亭四迷”以示抗议。俄…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致叶·帕·彼什科娃》收录了高尔基在1895至1907年间写给叶卡捷琳娜·帕甫洛芙娜·彼什科娃的二百二十五封信件。这些信件是全面研究高尔基的生平创作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当时的社会动态、文艺斗争的重要文献。收信人叶·帕·彼什科娃(1877—1965)于1895年在《萨马拉日报》社和高尔基相识,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曾应捷尔任斯基同志之请,出任波兰红十字会主席,并荣获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勋章。这些信件在一九五四年排印之前由她本人亲自作了校订。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以出色的文学创作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摧毁旧世界,建设新政权的斗争,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其早期创作主要是揭露社会丑恶,抨击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小市民的自么、保守,歌颂和呼唤推翻旧制度的社会革命。这些作品以散文诗《海燕之歌》、《鹰之歌》为代  相似文献   

8.
名字趣谈     
名字,本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不少文艺家的名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的青少年时代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取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的意思即“痛苦”。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早年当过水手,马克·吐温是其笔名,是水手常用的一个术语,即“水深12呎”的意思。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原名张应皋,取《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意。应皋,亦写作荫皋。 1919年夏入南京全国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不用本名而以字(闻天)行。1919年“五四”运动中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时论、杂感,均用“张闻天”或“闻天”。此后直至1924,在《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小说月报》、《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东方杂志》等报刊发表评论、创作和翻译,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著译单行本,都用张闻天而未见笔名。 1925年3月至5月在重庆主编《南鸿》周刊,除用本名在该刊发表作品之外,还用“萝蔓”、“飘篷”、“长虹”、“大风”等笔名。其中“萝蔓”在此之前已用于《新蜀报》。 1925年冬到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用俄文化名Измайлов(伊思美洛夫),中文著述即以“思美”、“洛夫”为笔名,发表在《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上。这时还以“刘云”的笔名与吴亮平合译《法兰西内战》。  相似文献   

11.
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经历了从轻快调笑  相似文献   

12.
李边 《小学生导读》2014,(11):20-21
正我们熟悉的好多作家名字,其实不是他们的原名,而是笔名。给自己取个笔名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你知道一些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吗?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4月,他发表了《狂人日记》,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笔名的: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玛克西姆·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家贫,十一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的流浪…  相似文献   

14.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1870—1938),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受欢迎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十八岁开始创作,一生著中、短篇小说二百余篇,有“小人物的歌手”之称,曾被高尔基誉为“有力的、健康的天才”,还得到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柯洛连科等伟大作家的好评。在库普林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他曾一度与高尔基并列于俄国文坛。但  相似文献   

15.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收入高氏杂文三十三篇,1918年在柏林用俄文出版;《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收入高氏杂文四十八篇,1918年出版于彼得堡。1918年以后两书被列为禁书,从未再版。最近重版,在苏联国内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6.
王观胜 《课外阅读》2006,(12):24-25
亚·马·高尔基在未成为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之前,是当时俄国最大的流浪汉。他穿着俄式钻洞烂布衬衣,左肩上挂着烂外衣,一头乱蓬蓬的长发,几乎跑遍了全俄。从伏尔加河到俄属中亚,都留下了这个高大的流浪汉的足迹。他在码头上当搬运工,在城市里送货,在面包房里当伙计。真所谓: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生于伏尔加河岸边的诺夫哥罗德市。曾祖父是沙皇时代军官,凶狠暴戾,动辄鞭打高尔基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高尔基寄居外祖父家。由于外祖父一直反对女儿婚事,对高尔基无半点怜爱之心。而几个舅舅和舅母,是一群“吃饭一直…  相似文献   

17.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  相似文献   

18.
论萨姆金     
高尔基一生的创作篇轶浩繁,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全面评论高尔基的创作乃须大家手笔.本文仅从《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出发,探讨已和浮士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并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萨姆金这一形象,以及高尔基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主义,对于市民市侩的鞭挞和批判.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在高尔基整个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高尔基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都在从事这部长篇巨著的创作.小说内容浩繁,规模宏大,人物众多.作品向人们提供了一幅十月革命前四十年俄国  相似文献   

19.
生平 同阿·托尔斯泰一样,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是高尔基以后苏联散文的最大代表。他是科学院院士,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是在十月革命后的新阶段开始的。 作家在自己创作的《天蓝色的草原》一书的序言里,简略的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学会等四个单位,最近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为中心课题的学术交流活动。苏联教育科学院一般教育问题研究所的Л·Ю·戈尔金教授和高尔基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的A·A·伏洛夫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