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3.
频繁上演的新闻反转剧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考验,结局往往是读者感觉受骗,不断降低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媒体公信力岌岌可危,不管是受众还是媒体都应该对其中的媒介素养问题加以反思。笔者以"反转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真实性的缺失为角度,研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特性,"反转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真实性缺失,但对真实性的追求相对有限,受众的"作用力"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平民化、速度快捷、范围广泛、互动性强,使新闻传播活动有了"零时差"的时效性、生动开放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不良现象提供温床。反转新闻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本文以"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试图浅析反转新闻中的新闻真实性原则与自媒体的自我修正功能,并呼吁全社会媒介素养及法治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反转新闻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其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体和公众两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呈现"井喷"的局势,如何减少、遏制网络虚假新闻成为新闻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防治虚假新闻,经专项治理活动之后,虚假新闻虽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又似"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何防范与治理虚假新闻,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失实,招数各异这么些年来,虽然人人都痛恨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新闻界的重视,在各国新闻道德自律信条中,均可看到对新闻真实的表述。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猛发展,虚假新闻严重泛滥,"新闻真实"受到挑战。本文从此角度入手,从中英美三国新闻道德信条中关于"新闻真实"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现实案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以及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10.
李艳 《新闻世界》2013,(7):124-125
【摘要】为实现“中国梦”,新闻要传播正能量,就要对正能量辩证的理解。真实性、及时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违背真实的新闻是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传播的不是正能量。维护人民利益、发展改革开放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新闻工作者强须坚持“三贴近”原则,热情歌颂该歌颂的,严肃批评该批评的,不能掺杂私心杂念,这才是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刘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29-13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泛滥,已经使新闻渐渐地失去了"生命"。虚假新闻如猛虎般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事!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几乎所有媒体都行进在融合的道路上,成为新闻界的主流。然而,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却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起业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严重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本质是新闻虚假失实,媒体应该采取措施严防新闻反转。"反转新闻"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新闻也可能蒙蔽了你的双眼。一些新闻事件,用一次次转折充分演绎  相似文献   

13.
吴晓春 《中国出版》2023,(22):61-64
传播反转事件与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相混淆,给人带来一种反转新闻泛滥成灾的印象。传播反转事件与反转新闻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要远远少于传播反转事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时代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容易被发现,对此需要有专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现从“反转新闻”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缘由入手,从媒体传播学和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同时以此为基础,从正反角度论述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最后,从媒体、公众以及法治等角度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对“反转新闻”加以规避的应对举措。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对利用“反转新闻”进行舆情引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景 《视听》2016,(12):95-9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公众言论的自由化、便捷化以及传播平台的扩大,都使公众言论在网络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不仅是公众言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折射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反转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舆论的引导经过新信息的曝光,有可能发生反转,从一方导向另外一方。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舆论与新闻反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稍有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抢发新闻"已成为媒体间竞争的日常活动。但各媒体在"抢发新闻"的同时,却可能忽视新闻的"生命线",导致演变成传播虚假新闻的结果。以2013年几家新闻媒体"抢发新闻"导致的虚假新闻为例。201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大规模打击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之际,  相似文献   

17.
李斌  陈勃 《编辑之友》2016,(8):58-61
自新华网对2013年十大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以来, “反转新闻”引起了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闻相比,频频热演的“新闻反转剧”似乎有时更让公众“津津乐道”.所以,基于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入手,在分析“反转新闻”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法、媒体和记者三个角度分析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原禹 《视听》2018,(6):173-17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递范围和速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受到媒体竞争等多方面的影响,新闻报道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虚假报道,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反转新闻"事件的不断发生成为社会的新现象与新焦点,本文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构建做出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禁不止,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它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