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7~8期合刊上,蒋祖慰老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一文,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组织学生研究语言。蒋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语感。对此,我有几点疑义。蒋文过度强调学习语言,而否认研究语言,不主张寻找语言规律,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就散文而言,分析语言是不能少的。小说也应该把学习语言和分析语言相结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一、确立“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论 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而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湖北教育》2000年第12期的《要冲出“研究语文”的误区——从〈记金华双龙洞〉教学片断说起》(以下简称为〈要冲出〉文)一文: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冲出“研究语文”的误区,使小学语文教学回到“学习语文”的轨道上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我认为还有深入谈下去的必要。如“在我们的教学中,忽略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以老师的思维结果代替学生的感悟过程,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呢?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走过“分析——理解——运用”的弯路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本质回归,是为学生寻求的一条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问题之一:为什么要重视“实践”?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所以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这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学经验,多方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这里谈的是个人学习、教学的一些体会。 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守“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这是学习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都必须遵守的规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指出:“一切语言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 、重读、抄写,用手用口去练习,在可能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实践得来的知识。”文言文虽然不是第二语言,但它和现代汉语距离很大,中学生初接触文言文,普遍感觉跟学外语一样有很大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一、注重积累,形成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的关系。根据新课程精神,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呢?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走“过分析——理解——运用”的弯路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本质回归,是为学生寻求的一条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过去,我们也让学生做了许多作业,进行了大量习题的操练。这种所谓的实践与课标所倡导的实践到底有何不同呢?首先,课标倡导的是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取向的实践。作为一门人…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这篇论著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这个论断,言简意赅,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朗读是学生“常常用着”的一种语言能力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能力。朱自清先生  相似文献   

10.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刊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就砸了吗?》一文,深感王斌盛老师的观点值得商讨。笔者认为,文中所倡导的牺牲学生的作文课,让那些想重新做风筝的学生继续做下去,是对“课标”新理念的扭曲。语文课就应该完成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等应该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进行,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一、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会影响学生勇于探索精神的培养王斌盛老师认为:学生想重做风筝时,而要求学生说做风筝的过程就是挫伤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性。难道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继…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学研究》今年1、2期合刊发表了上海特级教师张大文先生的长篇论文《世纪之交语文教改的思考》。这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重要文章,作者从语文教学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自己多年摸索到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十五条”带有原则性的语文教学基本问题,对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都极有启发意义。本文仅就张先生提出的“语言——思想——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2.
陈洪秋 《辽宁教育》2006,(12):34-3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的关系。根据新课程精神,语文教学开展课外延伸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刊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就砸了吗?》一文,深感王斌盛老师的观点值得商讨。笔者认为,文中所倡导的牺牲学生的作文课,让那些想重新做风筝的学生继续做下去,是对“课标”新理念的扭曲。语文课就应该完成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等应该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进行,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中学语文》第五期洪镇涛老师的文章《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很受启发。尤其是篇中一个秀句,深得我心:“学习课文的目的,无非是积累语言材料,扩大知识见闻,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而这些,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在对文章的感受和领悟上,统一和落实在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之中。”笔者也想“随声附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章运动中学习语言。一、在语言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语言学习。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该认真研究语言,谙熟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体学、修辞学、逻辑学等  相似文献   

16.
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语言实践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那么,为了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或科学课,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克服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从事语文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文课,语文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文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文味”?拙见以为,语文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文字、文学、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