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在确山县供销社工作,只要遇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我就注意写稿。比如,去年春季有一天,我在街上听到一位农民和一个卖灭鼠药的商贩说:“我专意跑了几十里,到城里来买灭鼠药,可哪里也找不到报上登的灭鼠快又不害家禽的药,真扫兴!”我挨个了解售灭鼠药的摊贩和店铺,证实了那位农民的话。当天晚上,我就写了一篇《确山县农民急需新型灭鼠药》的稿子,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去年,国务院对供销社经营的小化肥价格做了调整,由于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没有对供销社降价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兑贴,挫伤了基层供销社采购化肥的积极性。我将去年麦播时全县化肥缺口数量统计一下,又到地区供销社、县农委、化肥厂和有关乡村查明了原因,便赶写了《豫南今秋化肥需求偏紧》的  相似文献   

2.
1987年9月22日,河南日报二版发表了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的消息《内乡麦播化肥供求矛盾明显缓解》以后,陆续收到该县一批来信,针对报道中提出的“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凭票每亩地购买48公斤碳铵”,责备“报道失实程度令人吃惊”。经调查了解,该县在改进化肥生产和供应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也是宝贵的,但由于稿件的采写有问题,以致造成风波。这值得我们很好地思索。  相似文献   

3.
去年秋种开始时,安徽省灵璧县洛涧乡的化肥供应十分紧张,干部四处张罗,群众急得团团转。一时间,化肥成了人们最重要的话题。后来,乡政府在外地订到了一批化肥。在尚未运到时一位通讯员问我这件事可不可写,我告诉他等化肥运来再写。但他发稿心切,怕到手的“鲜鱼”会被别人抢去,就把稿子发了出去。县广播站很快播出了这个乡为群众积极购买化肥的消息。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乡的家家户户,立  相似文献   

4.
我是宝应县的一名业余通讯员。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回顾采写《望直港供销社冲破清规戒律赊销化肥及时支持农民生产》(获江苏省1984  相似文献   

5.
去年10月,笔者写了一封群众来信,题目是《基层干部应多为群众办实事》.内容是结合抗旱种麦,建议基层干部要深入村户,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好群众抗旱麦播。稿件播出后,县、乡都认为是批评我乡抗旱种麦工作的,乡党委说我为乡里帮了倒忙,要我到这家新闻单位要求更正,使我陷入了困境。请问,我能要求更正吗?对这类稿件应如何评析?  相似文献   

6.
我主张,以工农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地市报的记者,在写稿时应当努力采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三个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语言,直接来源于群众之口,非常自然、流畅,明快、口语化,少有修饰、雕琢之痕迹。1980年全国获奖好新闻中,有一篇题为《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的小通讯,便是一篇采用群  相似文献   

7.
我主张,以工农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地市报的记者,在写稿时应当努力采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三个特点: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语言,直接来源于群众之口,非常自然、流畅、明快、口语化,少有修饰、雕琢之痕迹。1980年全国获奖好新闻中,有一篇题为《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的小通讯,便是一篇采用群众语言写成的好作品。全文仅280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记得去年五月,单位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在我报篇时,同事们提醒我:农村指导员工作很辛苦,农村工作很复杂,你可要想好啊!更有好心的同志跟我说:到农村去一年,业务工作丢了,回来还得学习拣回来。再看一看,档案局第一任指导员李京,人消瘦晒黑了,而且工作平台已经搭高。想到这些,心中未免有几分犹豫。然而,当组织找我谈话时,我还是积极报名了。抱着锻炼自己、服务群众的理念,我去了丽水缙云县五云镇官店村。临走之前局领导找我谈话:要注意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要有自己工作的风格特色。在局里领导送我去丽水的路上,我还不时想着,到任后如何开展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9.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本文就此谈些肤浅的体会。三个研究研究政策。要想多发稿,发重头稿,就必须研究政策。只有这样,所写的新闻稿件才有指导性。1986年元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要求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我把文件借来细读了几遍,觉得我们县供销社推行的四条改革措施,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很相符。于是,我连忙去供销社采访,写了篇宜昌县供销社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实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感受影像的力量我的理想是当兵,人生的第一个打击是当兵没有当成,记得当时招兵的人都已经来家访了,与我父亲"相谈甚欢".但由于文革中父亲有一些"问题",最后被拒绝.遭受第一次打击后,我1968年被下放到建设兵团,当时涉世不深,思想比较单纯.非常努力地工作,干农活、收小麦、背山火,很艰苦,十七岁不到,体重不到一百斤,扛的麦子一袋160斤,黄豆200斤,扛不动也得扛.1970年入党,提了干,还当了副连长.  相似文献   

11.
今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很多媒体的法人微博了这样一条消息:11万群众冒雨观摩升旗仪式,留下5吨垃圾。有人据此批评我们的游客甚至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差。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算了一下(可惜算错了)。用11万人÷5吨垃圾,得出每个人带了44斤垃圾,据此质疑:11万人看升国旗,难道每个人扛了一袋约50斤的大米去的吗?  相似文献   

12.
我从一九八一年做常州市太滆乡通讯员以来,先后被上级新闻单位录用稿件二百二十多篇,没有一篇失实。我的做法是:一、耳闻还要目睹。我采写稿件时,总要对报道的人和事进行一番分析,踏看现场后再发稿。前年夏天,湖星村一位渔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园地     
我写稿注意反映群众的要求,确实解决了些问题,所以,平时群众有什么为难事,都乐意给我说说,我的写稿线索就多。去年秋季,大田里急需化肥,市场上成了“黄金有价肥无价”的局面,黑市化肥价高,农民望肥兴叹。许多人找我,叫写写向上级反映。我马上写了《尽快治一  相似文献   

14.
去年秋收后,领导让我去南通县石港乡采访粮食产量情况。来到乡政府,乡经管员翻开秋粮产量表,告诉我:“白雁村中稻平均单产1533斤,全乡数这个村最高。”我一听很高兴:中稻单产破千斤已算高产,超过一千五,更值得报道。这  相似文献   

15.
3月初,一位通讯员拿来一篇消息稿让我看,题目是《杞县供销社为农服务有新招》,新招有四:一是多种形式作好棉花政策宣传工作;二是开展棉花技术咨询,签订棉花订购合同;三是投资15万元购买地膜,支持重点乡、村棉花生产;四是拿出36万元为全县棉农投保。我看后认为第四条才是“新闻”。即兴命题;《杞县出现一件新鲜事:棉农种棉有风险,县社出资人保险》。并就此事又作了采访,改成一则500字的消息。先后被《农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采用。由一篇普通的稿子变成了一则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6.
去年10月份,我们村一个农民把养了7个多月的两头猪赶到集市上卖了,只赚了20元钱。同村另一农民参加了省电台举办的“快速养猪函授班一学习,科学养猪,他家养的猪每天都要长1.5斤以上。当时全国各地正在大力推广快速养猪法,我就依上面两个事实,以《相比之下还是科学养猪好》为题写了一个新闻小故事。不到10天,就被省、地、县三级电台采用了。这篇稿件一广播,本村有不少农  相似文献   

17.
我曾阅读过《人民日报》转载《河南日报》一版头条新闻《农民陈华书名噪武汉市》。这篇人物新闻写的是,河南省驻马店老街乡农民陈华书“薄利多销,平抑物价”的事迹。青年农民陈华书三年前怀揣着家乡发给的个体营业执照,身背花生米闯进了武汉。生意越做越大,一九八四年经营花生米近百万斤,有人称他为“花生米大王”。他说:“当时我想,当大  相似文献   

18.
姚广宽 《青年记者》2006,(17):46-47
在决定是否写这篇章时,我犹豫了很久。从稿子上讲,《城阳村的城市化之路》一写得并不出彩,这也是我一直未动笔的主要原因——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的;但若从在城阳村10天里的经历来说,用“刻骨铭心”来形容也不为过,它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记,扎实深入地采写一篇调查性稿子有多么不容易,更进一层,也让我对新闻记这一职业本身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篇以《昨夜,大风袭来时》为题,记述4月6日群众在大风之夜抗御风灾的目击新闻,在4月7日焦作日报登载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喝彩叫好。好在哪里?一是快,为日报登载大场面的昨日现场新闻开了一个好头。二是活,真实地再现了群众抗灾的感人场景,把报纸办得离群众近了。我是这篇新闻采写现场的一个目击者。亲眼看到记者们在大风之夜以忘我的精神采写新闻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4月6日晚7时30分,记者部灯火通明,10名记者正在现场新闻研讨会上学习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很羡慕记者 的工作,尤其是对名记者 甚是崇拜。连新闻圈子 里,也是愿意当记者的人 多。群工部则是许多人瞧 不上眼的工作。有人称它 是穷工部,有人称它是收 发部。总之,这是一个无 名的岗位。但人各有志, 我在群工部一干就是十 一年,我热爱我的工作, 它是新闻事业的一部分, 是报社的一个窗口,这里 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党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 我在宝鸡日报负责编辑“群众呼声”版的工作,这个版的编辑、组织工作都由我一个人负责。由于我的稿子多是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每篇都要认真核实,常常为了一篇稿子要到基层去跑好几次。 我跑遍了周围250多个县、乡、村、组,坐过大客车,坐过货车,也坐过三轮车、驴车;没有车,两条腿也走去,别人一听说是搞问题调查的记者,你往往要受到各种冷遇。可是我一想到那些身在困苦中的人们,说什么也不能懈怠。有一次我到一个偏远山村调查学生辍学的情况,步行翻了两座大山三个大沟,终于在山背后找到了失学放羊的小学生,我累得靠在这个小学生的身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孩子只有11岁。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