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22)
新媒体语境下,体制之困、用户分流、竞争惨烈、人才流失、盈利困顿等多重挑战正全面困扰电视深度报道。《新闻调查》作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风向标,不仅在内容生产方面有样板意义,更在传媒生态中富有独特的政治意涵和社会价值。以其作为观测的入口,具有显明的样本意义。本文对《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价值和贡献,通过剖析节目面临的挑战,冀望寻求电视深度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5.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从1980年央视的《观察与思考》初现雏形,1993年开播的《焦点访谈》标志着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的成熟.本文以《焦点访谈》为例,选取其节目案例,分析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开播一档电视深度报道,对于电视台本身、社会群体以及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创了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新台阶,带动了一批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其中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把"新闻深度报道"、"舆论监督"的概念演绎得如火如荼。本文试图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所具有的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周水 《传媒观察》2013,(11):21-22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调查报道越来越成了民生新闻的重头戏。中国电视调查报道,最红火的时代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5月,《东方时空》问世,电视新闻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在此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进一步走向深度调查。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创办,在这以后,大量的调查和深度报道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电视调查第二个高峰,是在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开播,新闻的收视率首次超过了电视剧。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地方台、都市媒体的调查报道热。  相似文献   

10.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定义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对涉及公共权力的不当运作和社会失范现象等有关公民权利的重大社会问题所做的公开监察和督促。近年来,电视深度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张乐涵  徐海 《视听》2016,(11):66-67
纪实栏目作为电视栏目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当前电视媒体的发展和改革中呈现出更多的特色。《皇牌大放送》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制作的社会纪实栏目,播放国内外令人关注的社会、时政类话题,并进行深度的分析、报道。该栏目依托凤凰卫视,拥有强大的资源和关系,本文主要以《皇牌大放送》为例,从栏目性质、传播策略等方面对当前社会纪实类栏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兴起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播为标志。《焦点访谈》是一档“以电视深度报道为基础.以旗帜鲜明的评论为特色,以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为基本功能”的新闻评论栏目.由“主持人演播室导语+新闻事实陈述+主持人演播室评论”构成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电视业界的一致追捧,导致许多电视台纷纷跟风仿效。然而,一味的跟风仿效无形中把电视深度报道引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4.
刘剑 《新闻前哨》2014,(3):60-61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的开播,揭开了中国深度报道的序幕,使中国媒体舆论监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深度报道节目的形式有访谈类、调查跟踪类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隐性采访手段都是一把利刃剑,第一手前沿资料为解开事实真相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所以深受电视制作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刘萍 《新闻传播》2009,(11):15-16
2009年,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吸人眼球,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之后不久.7月1日黑龙江卫视黄金时段.由新华社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新华视点》开播。从1993年《东方时空》栏目铸就的中国电视跨时代的转折点至今十余年之后,我们有必要对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做出一个阶段性的审视和总结。本文主要以《新华视点》栏目为例来简要地梳理一下跨媒体合作背景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周力 《东南传播》2016,(5):128-131
以央视《今日说法》为代表的电视法制类节目承担着党和政府赋予普法的使命,通过电视媒介宣传社会主义的法制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以舆论力量维护人们权利和社会稳定,帮助人们形成增强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引导公民学法、用法、守法。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之后,文化舆论宣传阵地上就广泛开展了对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度报道。央视作为文化舆论宣传阵地的"风向标",其头牌法制节目《今日说法》的改版和转型就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思维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被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以多角度、多层面深刻而全面地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问题,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深度报道成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注意变革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笔者结合在《渭南  相似文献   

18.
刘岩 《记者摇篮》2005,(5):20-21
新闻是社会机制的调节器,是社会秩序的监督岗,是社会生活的守望塔。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探究事实真相为己任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电视新闻传播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守望者”职责。本文将以今天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深度报道栏目为模版,对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热点走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央电视台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2009年至2014年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调查》在未成年人报道中存在刻板印象,其报道内容与特定时期社会议题相关。  相似文献   

20.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0):94-94
一、民生新闻提升的背景民生新闻出现之后大放异彩,各大电视媒体竞相开设民生新闻栏目,仅江苏卫视就先后开设了《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民生节目。此外,热播的还有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河南电视台的《都市报道》、广西卫视的《新闻在线》等。这些民生新闻频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收视需求,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好评。然而,在热播背后民生新闻的“媚俗化、低品位、琐碎化”也开始被人诟病。普通民众对民生新闻过分报道一些“芝麻小事”,过度批评一些负面事件开始不满,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也不似刚开播时热情。在这种情形下,民生新闻开始寻求更适合的发展道路,把报道视野放大放远,注重报道题材的多样化、报道内容的深刻化以及报道手法的多样化,同时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力争为社会民众构建一个公开化的平台,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