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在1990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上,李瑞环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瞩目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重申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如何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有利因素,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培养面向世界并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人,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内容,为中考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纲要中,我们看到国家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在方兴未艾的"微课"时代,我们何不尝试着用"微课"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呢?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提出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同时在教育中应注重与时俱进,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发扬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 ,反映中华文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同时 ,也为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弘扬中华文明 ,凝聚民族精神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重视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很有必要。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指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报告作为党的文件首次精辟阐述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并且提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作为人类文化、文明传承和创造的重要基地 ,应自觉担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排头兵。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增强工作的针对…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民族复兴中,“精神小康”建设同样重要。文化建设比经济建设更沉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上的全球主义趋势已成为新的文化挑战。要警惕文化上“全球主义”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浸蚀。民族精神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是弘扬民族国家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文化内涵。陕西文学创作对民族国家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其优良传统应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研究和解决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精神实质。要深入研究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深入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基础;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塑造,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目标度重视当前一部分人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道德体系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长远保证。  相似文献   

12.
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代表了区域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舞蹈也具有极其深厚的影响,赋予了民族舞蹈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与灵魂。本文将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对于民族舞蹈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也是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小学阶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学校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纳入到常规活动中,渗透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活动中,用传统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不仅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经验和民族智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舒醒 《思想教育研究》2003,(12):12-14,35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 ,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国民意识 ,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 ,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 ,是高校德育的根本所在 ,…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其中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深入领会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言文则是其中的瑰宝,是学生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等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去。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必要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当前具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落实锦涛同志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等重要讲话。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全面开展评优活动。本次活动将评选出百佳国学少年,全国优秀实验学校(班集体),全国优秀指导员。全国所有进行中华经典诵读的中小学都可参加,参评方式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和学校自主报名相结合。是由两百多位原党和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