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2.
“对”、“对于”和“关于”三个介词,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其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动词,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所带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类名词性的短语或谓词性的短语。  相似文献   

3.
“关于”是留学生使用时偏误率较高的一个介词,结合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该词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遗漏、错序、混用三种情况。同时进行了小型实验研究,并结合所得数据对对外汉语教材和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式介词“时(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句中谓词的语义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示感情意义的二价形容词充当谓语,“来说”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谓词是表评价意义的二价形容词或宾语部分有二价名词或名动词,“来说”的隐现是自由的,但形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6.
多数辞典、教科书对日语复合助词[につぃて(は)]的意义和用法只做一种解释,且认为[につぃて(は)]与汉语介词“关于”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那么,[につぃて(は)]的意义和用法究竟如何?与“关于”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文章试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拿”在湖南汝城话中既可以作动词也能作介词,作介词时既能表处置,又能表被动,还能表施与。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拿”的意义和用法;(2)“拿”的歧义及其消解;(3)“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对于”都是介词,都可以引进行为的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或定语,简直像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实在不容易分辨清楚,如下面这句话:“他说的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用“关于”或用“对于”都行,意思上没有多大区别。  相似文献   

9.
“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是两个语意相近的成语,因其短语结构相同(同属连动式短语),且语法功用基本一致,因而不少人难以将二者区别开来。其实,“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是有较明显区别的,现将二者涵义分别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隐现和替换看“关于”、“对于”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震 《中国语文》2012,(2):139-148,192
"关于"、"对于"的隐现是由话题句内部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当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密切时,"关于"、"对于"倾向于不使用,当语义关系不明确时,二者必须使用。"关于"、"对于"的替换由述题中的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小类决定,"关于"倾向与言说动词、内容义名词、言说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对于"倾向与心理动词、心理名词及心理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当述题中的动词或名词兼有言说义和心理义时,二者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华语程度补语标记“死”(si3)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和论元结构的语法互动关系。以“死”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可以视为常项和变项之间搭配的句法和语意的表现方式:常项(“死”)和变项(动词和形容词)的各种搭配可以塑造出两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即(Ⅰ)句法上的论元增加,和(Ⅱ)语意上的高程度语意属性的产生。从这些语料中我们将对“变项(动词/形容词)+死”格式在句法、语意和语用限制上提出一些可能的分析。相信本文对华语教授者或学习者在程度结构的认识上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2.
“为”类介词可以介引的谓词性成分,“为”类介词引导的各类的谓词性结构中,述宾结构、兼语结构和状中结构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上述的三类结构中几乎都有一个“核心动词”。由于“为”类介词自身所具有的语义,使得它对后面所带有的动词有一定的选择性,文章运用义素分析法,将经常出现在“为”类介词后面的动词做了归类。  相似文献   

13.
程序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15.
这三个词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能用“对于”的地方能改用“对”,如:他对(对于)集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十分地关心。但“对“和“对于”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客观不同领域分别论述“有”“无”的真正内容与性质,论证宇宙天地人的“有无”关系不只是“无中生有,有又返无”定律半论,而应是“先有后无,无中生有,有又返无”定律全论,并说明“有无”新论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对于”和“关于”三个介词,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其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  相似文献   

18.
“X1到X2”结构根据前面加“从”字的接受程度可分成4种类型,对这4种类型语义差异进行分析便会发现,“从”字的隐现与其介引起点的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而这一差异也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经”作“经过”义时的词类归属问题。汉语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介词说;动词说;动词介词兼类说。就其语法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把“经(经过)”归为动词更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20.
“给”语法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句子结构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与之对应就有不同的词性,文章对“给”的三种词性:动词、介词、助词做了基本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对词类同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