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以创作主体对怪、新、弄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以其鲜明的审丑意识,内向性审美视角,现代的艺术美感,实现了小说的现代性品格。新感觉派小说审美追求的现代性倾向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现代艺术的中国化做了成功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作为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开路之师 ,刘呐鸥的小说在以“丑”为审美主题的开拓上 ,在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物化的处理上 ,在追求瞬间感觉的艺术技巧的探寻等方面与日本新感觉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异质性 ,没有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新小说派是战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法国兴起,后风靡欧美的一个新的现代文学流派.所谓"新",一是表现在它反对以往各个时期的一切小说传统,建立起随着时代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小说体系,并致力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写作技巧上的革新.二是它反对作家的主观介入,不表现作家的任何倾向."创作时他只能考虑艺术问题."艺术不是美化作者的'信息'的彩色信封."(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论》)  相似文献   

4.
同传统小说相比较,台湾现代派小说在小说结构艺术方面进行了革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小说结构模式:"心理情绪--人物"结构模式、"整体象征"结构模式、"时空交错"结构模式.这些小说结构方面的革新是对小说艺术形式意味的强化.  相似文献   

5.
同传统小说相比较 ,台湾现代派小说在小说结构艺术方面进行了革新 ,出现了一些新的小说结构模式 :“心理情绪—人物”结构模式 ;“整体象征”结构模式 ;“时空交错”结构模式。研究台湾现代派小说的表现艺术 (包括结构艺术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同传统小说相比较,台湾现代派小说在小说结构艺术方法进行了革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小说结构模式:“心理情绪-人物”结构模式;“整体象征”结构模式;“时空交错”结构模式。研究台湾现代派小说的表现艺术(包括结构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罗伯-葛利叶是二十世纪在小说实验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人物之一,《嫉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本文通过细读,探析它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以及它对读者接受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9.
存在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小说论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其在小说内容、形式上的革新而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复杂的存在。二战之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是法国的新小说派,在新小说派之后,在中国最具冲击力度的当属昆德拉,昆德拉的小说价值在于他是新小说派之后最自觉地探索小说可能性限度的作家,并且呈现了独特的小说样式,让人们知道小说还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对于其小说的解读纷繁多样,有政治类、情爱类等等,但昆德拉只认为自己是写“存在”的小说家。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理论中提出小说应关注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在存在的版图中勘探人的行为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结果,为人的可能性画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海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流变中,曾经以其艺术上的探索性和独特性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吹来阵阵新风。后期海派小说在艺术倾向上描画精神之梦,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生的精神迷乱和寻梦之旅,反对侵略战争,又浮现出恋家爱国的民族意识。他们的小说创作承继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现代性追求,但又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不同于前者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追求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她提出了诗化小说的理论,并且把诗化理论完美地运用于小说实践中,在小说中引进诗的因素,其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虽身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但在文化取向和审美选择上有着特异之处。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和对西方艺术手法的借鉴为视角,来探索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古典抒情意味与西方现代色彩的有机融合,力求展现施蛰存从乡土抒情到都市小说的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传统与现代相纠结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以其都市的生活实践和新奇的艺术追求成为20世纪20年代文坛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为小说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这一流派在当时文坛只是昙花一现,始终未能形成与现实主义潮流并重的声势,这又确是一大遗憾。本文力图从时代因素,作家主体和现代技艺探索几方面来探讨这一流派疏离文学主流、致力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的原因、实践和得失。  相似文献   

14.
新小说派是战后法国文坛出现并影响世界文学历史进程的流派,它的革命性创新集中体现在反小说,对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标新立异的探索、罗伯·格里耶即是新小说派的杰出代表,本文以《窥视者》为例,浅沦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派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是二三十年代崛起的“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在挖掘和表现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的孤寂情绪与病态心理上,拓展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爿独有的天地。并且在艺术上,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把文学反映生活由原来的单一注重外在世界,推向了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视境,大大革新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特别是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把人的潜意识、隐意识、变态心理以及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质级,契合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时代情绪与社会心理,并提升为一种能反映人类特定情绪体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现象。《梅雨之夕》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感觉派小说,以新、奇、怪的特点给新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探讨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对正确认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具有较大的作用。本从叙事入手,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进入小说的阅读空间,来捕捉并体味这种“新感觉”,从而把握此小说流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与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具有新感觉派的风格特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同样的意识流结构,不同的叙述模式;同样的意识流“感觉”,不同的“感觉”层面;同样关注情爱题材,不同的视角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出完整的都市人历史。新感觉派经常描写人物被外在场景围困及骚扰下的瞬间心理,其艺术技巧的文化基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压迫人则是这些技法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