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4.
胡丹红 《现代语文》2007,(2):125-125
近几年高考中,诗歌鉴赏题题型出现了从客观向主观的变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过去,题目中的选项对学生理解诗歌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而现在,对诗歌每个信息的提炼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分析。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从它不多的词语数量中分析它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从它俭省的语言外壳中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初步认识送别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冯素红 《中学文科》2007,(12):141-141
解读诗歌离不开想像。但是对诗歌的想像不是随便进行的,只有对诗歌语言有了准确的理解,才能展开想像,充分领略诗歌所隐含的诗情画意,体会到诗歌的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周航 《四川教育》2006,(11):38-38
【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设计思路】 要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大背景和叶挺这位伟大的革命者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8.
新数学课程已经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首先得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其次我们教师还要是学者、教员、教材的编辑者和研究者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下面就我在使用新教材几年后的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诗五首》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媒体设计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课前准…  相似文献   

10.
从形象入手,展开丰富想象,从内容入手,进行联想和比较联想,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情味。  相似文献   

11.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以"现代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笔者紧扣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律;展开想象,丰富诗歌画面;引经据典,体会诗歌情感;知行统一,轻叩诗歌大门,从而真正让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相似文献   

12.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验诗歌情感:1.反复阅读,多方位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再现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中丰厚的情感;3.开拓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品读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象领悟意境;感受意境体会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反复揣摩、体味诗人赋予意象的主观情感,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意。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如在学习诗歌时要“想像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欣赏文学作品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思路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而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往往能够体会音乐所传达的如欢快、悲伤等情感,于是,我选择了“快乐音符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大班《静夜思》这样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你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吗?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气质,还要了解他们的性格;不仅要了解他们的能力,还要了解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还要了解影响他们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等等情况。总的来说就是要了解他们的一切情况。  相似文献   

20.
<正>读写结合指的是通过阅读范文来提升理解语言的能力,通过写作来练习怎样表达思想情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阅读是吸收而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全方位地提升读写能力。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只注重背诵理解诗歌,但是却很少围绕诗歌展开创作活动,这促使学生很难深入地体会到诗歌的意味,提升对诗歌意境的认识。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