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文化名城和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洛阳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全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资源。目前,洛阳有世界地质公园两  相似文献   

2.
王怡 《中文自修》2012,(10):48-50
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自周公建成周洛邑以降,历经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遂成"九朝都会"之誉。河洛之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立辉煌功业之处,龙脉集结引起群雄逐鹿中原,文化流长始自骚客赋诗文章。先秦时的洛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汉魏时期"洛阳纸贵","文章半洛阳";隋唐盛世"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两宋陪都"谁到鲜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丘墟诉说着洛阳往事,让我们一起回想古都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3.
可以逐一分析此题的四个选。西安 :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 ,中国历史上在此建都的王朝最多、时间最长 ,素有“西罗马 ,东长安”之称。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有“九朝古都”之称。北京 :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开始在这里建都 ,称为蓟。辽以蓟城为陪都 ,改称南京 ,又称燕京。金灭辽后 ,定都于此 ,置大兴府 ,号中都。元也定都于此 ,称大都。明朝在 1 4 2 1年 (永乐十九年 )迁都于此 ,清代仍都于此。民国初…  相似文献   

4.
按照大的风水观点,中国七大古都分为不同等级:第一等西安、北京,与整个中国地貌相似;第二等洛阳、南京,局部风水极佳;第三等开封、杭州,都有一些缺陷;第四等安阳,不足之处较多.回顾相应朝代的历史,其创业和发展方向与建都有关,国势似乎也呈现出与风水颇为一致的特点.但是风水形成气场,它与人气和现代经济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自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节会以来取得重大突破,已具备覆盖全国并辐射世界的国际影响力。但不同客源地民众对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公众认知、文化供给、区域延伸,以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感知和判断都存在差异,而这对探寻节会的创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跃文 《中国教师》2010,(12):19-19
<正>"洛阳牡丹甲天下",对洛阳城市来说,规模日益扩大的牡丹花会和蓬勃发展的牡丹产业,已经使牡丹成为洛阳最亮丽的名片。对洛阳当地的美术教学来说,这一地方名片可谓是得天独厚的美术教育资源。每年四月是洛阳的"牡丹月",也是牡丹开得最繁盛的季节,到处车水马龙,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折射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耀眼光芒,而洛阳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曾在此建都,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素称"六朝九都"。正是洛阳这种特殊的"况味",使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语文》第一册的《洛阳诗  相似文献   

8.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洛阳搭台,全省唱戏”、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也是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认知洛阳甚至河南的大好时机.每年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可增加中外游客几百万人次,导游短期需求量剧增,缺口较大(尤其略懂牡丹的导游).文化节期间导游奇缺的现状,为学生导游、自由导游和学生顶岗实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花会实习,加强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应变能力.由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相关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高,游客对牡丹的相关知识和文化需求大,而目前大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很少能接触到这类知识,仅仅靠上岗前简单地背背导游词是远远不够的,很难去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此,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生态旅游专业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基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强化生态旅游专业顶岗实习运作前期工作,是确保重大活动生态旅游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顺利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9.
图景·图画洛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夏、商、周、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都城史近1600年。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在这里完成,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也曾云集洛阳,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倾城倾国",最当得起这个说法的大约是牡丹吧。不知是谁,在隋朝时的洛阳种下了第一株牡丹,那惊心动魄的富贵繁华艳丽魅惑之美,不动声色间就湮没了大唐盛世及北宋年间那些也许原本素白的岁月。也许,天下牡丹共有一个魂牵梦萦的故乡—洛阳。就这样,牡丹成了洛阳的小名,任凭岁月一声一声地低唤。谁承想,牡丹也成了离洛阳千里之遥的我的小村的一枕好梦呢?那年冬天,妈妈进城买过年的新衣。不料想喜欢花的妈妈傍晚回家时舍了自己的新衣,带回了一疙  相似文献   

11.
正春天到了,微风轻轻地吹过柳枝,拂过洛浦公园的河面……吹进了大街小巷,吹进了坐落在市中心的涧西区牡丹广场的花园里,把正在沉睡的牡丹仙子唤醒了。牡丹仙子伸展着绿色的柔软手臂,绽开了绚烂的笑脸,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驻足观赏。牡丹广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起来了。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四月份,洛阳城就是牡丹花的海洋,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就在这浓浓花香中隆重  相似文献   

12.
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更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坚贞傲骨”的化身,唐宋以来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牡丹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牡丹文化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研发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充分挖掘牡丹文化、并将其内植于洛阳牡丹花会之中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13.
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牡丹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牡丹文化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等形成了洛阳牡丹产业的先天优势 ,同时 ,劳动力资源丰富、科研积累和公司经营等形成了洛阳牡丹产业的后起优势。另一方面 ,洛阳市牡丹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国际牡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牡丹产业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存在偏差和技术瓶颈未得到真正解决等 ,说明洛阳市产业的比较劣势也较为突出。为此 ,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 ,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努力提高洛阳牡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把洛阳建设成为国际牡丹中心。  相似文献   

14.
牡丹的拒绝     
①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②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相似文献   

15.
(一)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牡丹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关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关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相似文献   

16.
北京,我国的首都,它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西安,它先后曾是西周、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所以西安有“六代古都”的美名。不过历史上的西安,在西周时叫镐京(今西安附近),从西汉到唐朝都叫长安。南京,最早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建都(称建业)。后来东晋和宋、齐、梁、陈卞朝都相继在这里建都(称建康),曾有“六朝金粉”之盛。明朝第一、二代皇帝也建都在南京(称应天)。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也建都在南京(该名天京)。洛阳,是东周、东汉、三国时魏国、西晋、五代时后唐的都城。东汉时叫洛邑。东汉以后…  相似文献   

17.
洛阳曾是中国中古时期数个朝代的首都。那时的洛阳园林名闻天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就描写了19处名园胜景。洛阳园林不仅异常庞大,而且布局独特、精巧,池塘、楼阁、花木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古都洛阳的园林,是中国城市文化的精华,不仅为当时居民带来了舒适和快乐,而且对后世许多城市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宽度十分有限 ,主要集中在观赏牡丹、苗木生产、盆花生产、盆景生产和丹皮生产五个方面 .在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实施牡丹产品创新 ,应该从两个方向着手 :一是纵向发展 ,不仅包括传统的产中服务 ,而且包括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产前、产后服务 ,主要是牡丹产品的宽度开发 .二是横向发展 ,主要是牡丹产品的深度开发 .我们应该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 ,通过实施牡丹产品创新工程 ,推动洛阳牡丹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安,陕西省省会,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它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南,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的书店叫"书肆",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等叫法,在宋代以后则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现代读书人可以上网买书、去图书馆借书,还可以下载电子版,显然是幸运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