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人的幸福,应是教育真正的本真所在,必须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真正赋予课程以幸福意义和价值。为此,教师要在“以人的幸福为本”这个德育环境支撑下,关注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和人生境界,增强敏锐观察力和反思幸福状态能力,并将幸福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出于挽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在晚年提出的,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就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即生活世界的遗忘。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表明人类必须相互合作将自己由科技理性主宰重新回归到"生活意义"的轨道之中。"生活世界"的实质就在于体现对人本性的关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的积极活动构成人的生活。"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传统德育日益缩小的生活世界淡漠了主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个体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行的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束之高阁、幸福观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明确定位"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的幸福潜能的开掘,在自身发展中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的关系特征看网络德育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德育必须依据网络本身的特征及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实施.从技术哲学角度看,网络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机软件,还是人生活关系的"物化"或"具体化".文章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的关系特征,并依据此关系特征,以大学生为例提出网络德育的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首先来谈谈我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为什么把"幸福"寄托于德育呢?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培育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对生活的幸福的感受,进而培养出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德性,使学生既感受幸福且有幸福的行动,从而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培育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对生活的幸福的感受,进而培养出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德性,使学生既感受幸福且有幸福的行动,从而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生的追求;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德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传统德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情感体验,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首先来谈谈我对德育的认识。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  相似文献   

11.
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幸福,也要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幸福,也要关注学生的末来幸福;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幸福,也要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幸福。简言之,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人。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8年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强化新疆班教育教学管理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2.
"幸福与德育"这个命题很好,好就好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别忘了我们教育的原初目的,别忘了我们行为的初衷。德育即人的品德教育,德育的终极指向就是要发展人、促进人形成健康的精神品质和心理品质,帮助人形成良好的品德,最终使人过上幸福生活。德育是指向  相似文献   

13.
李琦华 《中国德育》2014,(17):55-56
正教育是浸润、是感染、是熏陶,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以下简称"大明宫小学")在打造唐风唐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抓住了"幸福"的字眼。"幸福"是当今中国最令人憧憬的词语。感受幸福是每个人最高情感层次需求的满足。因此,学校在"品鉴盛唐,幸福行走"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确立了"让好习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做"儒雅自信、气质雍容、快乐阳光的幸福学子"。德育工作从细节入手,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人在社会中生活",生活的质量主要由幸福来衡量,生活的成就就是幸福.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道德教育本身具有幸福功能,这也表明,道德教育必须把人的幸福作为重要的主题来对待.长期以来,中国道德教育,乃至中国教育,一直缺乏对人的幸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品读     
<正>应该承认,在应试教育下,我们仍然有一些人是幸福的。但还有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孩子、家长和教师感到幸福的比重有多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是否是幸福的"是当下中国教育关注的重点。怎样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幸福不幸福"是最为基础的判断标准。如果把这个标准运用到教育事业上面,我们可以这样去问:教育是否是幸福的?学生、教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学校心理咨询,旨在帮助青少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从而积极认识自我,努力挖掘现有的资源去改变消极的行为模式,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未来充满幸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正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是重庆市基础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起源于1758年(清朝乾隆23年)的官办学堂"东川书院"。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在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再出发,积极构建"幸福德育"。时尚德育向幸福出发幸福德育就是要幸福育德,将德育看成是获得学生情感认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品德,  相似文献   

18.
何亚杰 《天津教育》2013,(13):91-92
幸福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德育应把关怀作为内在要求,用关怀的德育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在人们眼中,当今的中学生是幸福的一代。那么,他们真的幸福吗?影响他们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哪些?他们能否用自身的努力创造幸福并带给别人幸福?学校如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笔者以“关注幸福指数,施行关怀德育”为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德育困境及破解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德育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是当前各校普遍面临的难题.高职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政治化、德育内容智育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评价终结化等.要破解德育困境,高职院校及教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生特点,培育自己的德育文化,即回归人的主体性及对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反思,关注对学生集体及其发展的评价,回归学生成长的背景与其进行深入"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20.
创造幸福的德育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光 《江苏高教》2004,(4):85-87
传统德育“施行非人的教育”,使师生无法感受德育幸福。现代德育必须还大学生以幸福。为此,要创造主客体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以实现幸福的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