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环境危机不断加深,需要环保传播的改进和提高.环保传播以环境信息为依托,引发舆论和公共参与,助推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发挥着公共参与的重要作用,但它们需要传媒带动和协调,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并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公民社会"的内涵,指出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而网络舆论的发展恰恰为中国公民意识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基于其公开性、互动性、隐蔽性等技术特征,网络舆论带来公民意识的发展、张扬是一种"技术赋予的自由";由"技术赋予的自由"转换到"自然觉醒的自由"还有赖于长期的政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公民.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公民传播"在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步拓展,并发展成为民众进行利益表达.影响公共政策,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但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却还比较零星,而且彼此之间缺乏对话,对于现有理论概念的梳理更是不足.本文介绍了国外"公民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研究路径,以期对中国的研究有所镜鉴;另外,本文也介绍了"公民传播"在当下中国的实践状态与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4.
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保障公民"四权"的实现.其中,知情权与表达权和大众传媒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四权"的提出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序幕,也基本上为中国新闻改革奠定了基调.新一轮新闻改革就要从维护公民的"四权"入手,从体制上建立一系列保障,确保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公民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公正地表达他们的意见,虽然在此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公民新闻"中的"公民"一词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目前鲜见于关于老百姓的新闻报道里,倒是在很多媒体评论里经常见到,但凡跟公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媒体评论里莫不使用"公民"、"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等术语.在新闻报道里,用于描述老百姓群体的更常见的概念则是"市民"、"群众"、"百姓"等.沿着媒体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从"市民"到"公民"的路径而行,公民新闻的图变轨迹也将跃然纸上.本文将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条形码》栏目为样本,研究近年来业界对公民新闻的探索.这些结论不仅对公民新闻有宝贵价值,对了解中国其他的新闻形态和反思媒体立场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素质的基础是公民自觉。公民自觉不只是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并从中培育公德心,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秩序前两天有位记者采访,题目是"唐宋之别"。其中问及唐宋经济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我回答说:所谓"公民""公民意识"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近代的产物。公民是近代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公民"出现了51次,不仅仅"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更重要的是公民享有一定权利、并有相应的义务,因此宪法在"总纲"之后,第二章就标明"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图书馆与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个人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获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合法的个人权利.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公民"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必要设施.实施民主政治需要多方面条件.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教育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公共图书馆是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接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公共设施,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图书馆界应该重视"公共网书馆与民主政治"关系问题的研究.表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以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等各种方式上网和百姓交流,到"周久耕事件"的出现,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网络问政,近年已成为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网络问政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从而最大限度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从2005年开始,公民新闻的概念逐渐进入中国,继公共新闻之后,公民新闻再一次引发了国内学界和业界的关注。①随着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提出的"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观念的散播,在web2.0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业内外都在寻找公民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特别表现在知情权和表达权方面.伴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传媒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自己挖掘并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具有一定公共性和社会意义的新闻,公民新闻随之显现,发展态势却十分迅猛.如在"华南虎事件"、"邓玉娇事件"等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中,公民新闻活动所释放出的强大的民意力量设置左右了事态发展的走向.公民新闻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了公民与媒体之间传统的那种"传受"关系,在发布和传递信息、整合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和构建网络空间、推进社会民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必然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的支撑.法治精神包括宪法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保障人权、约束公权力、司法职权独立及自由平等和谐六项基本内容[1].公民法治精神能否成功培育在于社会法律宣传及普及的力度与广度及对公权力的监督等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法制新闻的"环境监测", "社会协调"及"宣传教育"功能契合了培养公民法治精神的手段要求.法制新闻促进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法制新闻能够促进国家的法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第二,法制新闻通过对执法和司法过程的监督,达到约束公共权力的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能量的增长,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司法独立;第三,通过舆论的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援助,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权保障;第四,通过大量案例报道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众声喧哗于中国高速发展之际必须将反腐进行到底,加强公众舆论监督,中国已经不自觉步入了中国式的"后扒粪时代"。面对网络的辅助与冲击,全民皆成信息传递者,享有议程设置的权利,但在打造公民新闻与创造公共领域的道路上,践行"后扒粪运动"需步步谨慎,且不忘提醒公民自行小心。本文旨在讨论开创中国式的"扒粪时代",致力于强化舆论监督的可行性,及其防范过激不当的后果,进一步为觉醒中的部分不理性公民意识设立防范规制。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首先厘清和明确研究对象"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内涵,继而总结相关文献及论述,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历程"两段式"划分的基础上,从传媒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主动型和互动型的政治参与模式和历史阶段,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阶段状况进行总结,提出并分析当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某报近日在介绍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晚会上,高唱一曲《中国心》而名扬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香港居民张明敏时,竞称:"一个香港公民,一个普通银行职员".这里的"香港公民"用得莫名其妙,它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博客、播客等"自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参与新闻传播,"公民报道"一词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一般认为,公民报道是指"来自普通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或是现场的目击证人,通过现代科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大众媒体;或者自己创办小众媒介,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①显然,更多的公民报道是和新的媒介技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其成长壮大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从"史上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事件",再到"周老虎事件",网友的言论不断闪现在中国的舆论中.这些将自己所见、所闻提供给公众的网民,被称为"公民记者".在今年的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反击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不实报道、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公民记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网络汇聚,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媒体、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在一些主流媒体看不到或不愿意涉及的领域,"公民记者"的声音甚至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9.
柳珊  谢舒心 《新闻大学》2021,(5):106-120
随着传播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互嵌,互联网己然成为中国青年群体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渠道.本文以21世纪中国青年"地下"说唱族为对象,通过线上、线下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立足于他们在"我群"与"他群"之间游走的矛盾生存现状,从认同、共享与践行、权利、义务四个层面来解读其文化公民身份建构过程,进而力图搭建起中国青年群体与社...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我有幸成为于光远先生任总主编、胡沙同志主持编写的<现代公民知识读本>一书的责任编辑.全书共三卷,第一卷题名"品格与人生",第二卷题名"生活与法律",第三卷题名"民主与科学".三卷三个专题,连贯为一个整体系列.从书题即可看出它的意义不限于"知识读本"本身,涉及的乃是民族的"国民素质"大问题.通俗地说,是关涉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问题.我们正走在建设"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做合格的现代公民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