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依照“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福建农业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并就未来福建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2.
“3S”技术及其区域农业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S”技术的意义与发展及其在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基于系统工程概念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介绍了全国农业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以期为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3.
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低碳农业”内涵、农业生产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碳排放量与“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低碳农产品消费五个方面,回顾了“低碳农业”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对主要论点进行归纳与述评的基础上,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业环境的破坏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乡镇企业和城市“三废”对农业环境的破坏很大,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及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问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农业上去了,农村富裕了,农民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夯实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不会有整个的农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问题必须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阐述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得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目前来看,自古就被誉为“中国粮仓”的河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促进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扩大资源的有效供给,增强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在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为实现农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也通过对“三色农业”的构想并延伸到农业循环经济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国情决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三农“问题制约着国家经济安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形势相当严峻,已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三农“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务必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丽 《地理教育》2011,(11):63-63
绿色农业 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相似文献   

11.
詹岚 《南平师专学报》2014,(1):36-41,56
研究旅游发展模式对于山区旅游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闽东山区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立足于山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归纳出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种典型模式,即自然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休闲会议和生态养生五种旅游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给闽东各山区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提出了一定建议,以期对山区县发展旅游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山地农业资源的时空性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图在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框架下,对福建省山地进行案例研究,运用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土地生态类型格局分析,分析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揭示山地生态环境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从而提出山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的模式,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福建山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是福建省的林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本文在分析了该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 ,提出适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互补性指数测算表明,闽台农产品贸易关联一直比较紧密,福建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高于台湾,两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据此,发展闽台农产品贸易应着力发挥产业间贸易方式.竞争力指数测算表明,福建农产品生产技术进步业已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发展产业内贸易是福建对台农产品贸易的战略重点,应加强学习台湾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营销技术,提高福建对外农产品的附加值.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表明,闽台农产品贸易中第二类农产品贸易方式是由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第一类、第三类、第四类农产品贸易方式皆主要由技术因素决定,对于发展闽台农产品贸易应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茶业是福建的民生产业,其发展对于福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从生态角度探寻福建茶业发展的未来之路,以期为福建茶业竞争力提升寻找可行路径。我们认为,茶业的生态化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茶叶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在分析福建茶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与突破因素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茶业生态发展观,提出福建茶业生态化发展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VAR),对台商在闽农业直接投资与闽台农产品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台商在闽农业直接投资是推动闽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台商在闽农业投资对福建省出口农产品到台湾地区有促进作用;该投资对福建省自台湾地区进口农产品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是在长期具有促进效应。闽台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寻找高效合作模式,创建良好投资环境,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台商农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实证研究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光分析了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其次依据闽东南可持续发展的区情特点,构建其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三种相关的评估法:层次模型评估法、承载力与协调度确定法和差异度(DP)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福建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数据源条件分析基础上,根据区域可持续评价目标及综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与选择方法,从人口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5个方面设置33项二级指标,同时从区域及其空间、时间关系考虑而设置193项三级指标,构建具递阶层次的福建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发展位、协调度定义基础上,提出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指标综合的模型及进行协调性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第0418号台风所形成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对福建省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防御台风需要加强防灾工作建设、加强台风灾害预测、建立防灾信息系统、加强灾前准备和灾后自救、及时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加快防灾立法,以促进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区域品牌,有利于增强福建区域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福建集群中的一些龙头企业依托已有的名牌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成为带动福建经济增长的有效"引擎"。但是在区域品牌创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品牌意识薄弱,区域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区域品牌种类比较单一,层次较低等问题。为了实现福建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政府、协会、企业一体的区域品牌培育意识,完善竞争合作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品牌层次,促进区域品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