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以诗意的语言及类比隐喻的方式予以表述,便形成了儒道化,儒道化正是其思维的结晶。本拟从思维的定位、思维的素质、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符号及其表达等方面对先秦儒道思维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理论对各学体裁特征的研究,应该说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的。但从思维的角度分析体特征的章尚不多见。本拟从诗意思维的符号、语境、载体等方面,探讨中国学体裁的诗意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于庄子的理论已有很深入的研究 ,只是专门研究庄子思维与语言关系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认为 ,庄子对思维对象“道”的精神生命的体认 ,使得思维及用于思维的语言具有了诗意。庄子以这一具有诗意的语言 ,表达了他对对象世界的诗意的思维 ,致使思维与语言达到了“思”即是“言”、“言”即是“思”的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陆一平 《文教资料》2011,(19):47-52
语文,当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而教。语文思维所包含的最主要的思维形态是人文思维和言语思维,其中,人文思维是步入诗意生命的成长,言语思维是走向语文教学的根基。只有发展学生的人文思维和言语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字能充分反映其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和西方实证性思维是中西思维主要差异之一。中国古代诗歌《天净纱·秋思》充分体现了中国意象性语言及意象性思维,而其英译文虽然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但仍遵循了西方的实证性思维,更符合西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动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相似文献   

9.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与语言生成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拟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五个方面:①英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②英民族偏好分析思维,汉民族偏好综合思维。③英民族偏好直线思维,汉民族偏好曲线思维④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浑融。⑤英民族偏好形式逻辑,汉民族偏好辨证思维。对比了英汉思维形态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以历史意识与美学观点融合的整体之思,叶维廉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本土和人类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中来透析,通过对现代汉语诗性价值的省思,开拓新的文化路径,既诠释了现代中国诗学语言内在的复杂策略,又为人类文明寻找解困之途。  相似文献   

12.
悖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但中西方思想家对此采取的态度和解决方法迥然不同。中国思想家对悖论采取的是一种逍遥的、诗性的解决方式,而西方思想家对悖论的解决则具有一种"执迷不悟"、一究到底的执着精神。文章认为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思想家注重人生实践甚于客观的宇宙自然、客观规律,在方法上采取直观体悟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整体性把握,而非经由逻辑化、抽象化的语言探寻。这种逍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一方面导致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特别发达;另一方面,一旦这种思维和语言进入现代的立法、科学、道德、制度建设等领域,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歧义、混乱和无能。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在理解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方面,它表现为二项生成的诗性哲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表现为让物性保持本真、充分自我呈现的诗性直观;在处理人间秩序方面,它表现为以天道提升人道,以人道顺应天道的诗性伦理。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它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现代文明弊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邵洵美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唯美主义诗人和诗论家。他对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做了深入思考。他的诗论文笔洗练,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其早期诗歌显示出较多的模仿色彩,诗论多是译介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后期他总结了中国新诗历程,自觉探索新诗出路,诗歌创作和诗论上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维柯与当代文化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化诗学渐渐进入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从理论渊源看,它源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它的核心概念是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诗与科学之间永恒的张力是其立论基础。目前从事这项研究的学人,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化的创造性阐释,但在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其描述疆域的当代,诗性则成为一个关于现实批判的寓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与佛家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诗学与佛教互相影响、交互渗透,这一论断已为许多章所证实。本在这一结论基础上,着意探讨佛家话语对传统诗学话语的影响。作认为佛家语言观引发了传统诗学话语对语言认识的突破;佛家语言观所衍生的独特言说方式又促使诗学话语言说策略发生了改变;“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使中国传统诗学话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及超语言批评方式,从而实现了对传统诗学话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一隐喻”/“寓言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一隐喻”/“寓言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红楼梦》通过“以象运事”、“预叙”控制和比兴思维多种表现手法的交融,呈现出叙事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借鉴与继承中西方诗歌文体是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诗歌文体,将西方诗歌文体进行横的移植,自由诗体、十四行体、楼梯体诗歌被移植到中国来生根结果;二是是中、西方诗歌文体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现代小诗体、现代格律诗体都是中西方诗歌文体融合的产物;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体,从中汲取有益的成份,民歌体、格律体诗歌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