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汉隐逸文化是在先秦,特别是屈宋那里所代表的隐逸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究竟因时代的同(汉初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先秦封建制度的恢复)与不同(汉代终是一个在各方面有异于先秦的全新时代),而使得汉代隐逸文化较之屈宋那里,首先表现出了对屈宋隐逸思想的"反动",其次又有所谓继承与发展——在此意义上最终形成汉代所特有的隐逸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18,(3):83-90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显示出中国思想文化大放光彩。诸子百家中的大部分学派都集中出现于以齐鲁文化为中心的地区。先秦诸子中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都与齐鲁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齐鲁文化土壤上产生出来的诸子各家,思想学说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渊源于周文化;齐鲁文化合起来说一,分开来说,又有二者的不同,这在诸子学说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教材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秦诸子选读》对高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拓宽文化视野,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该书选取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儒、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思想与南北文化对屈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屈原作品出发,考察屈原思想与文学创作对先秦诸子思想和南北文化的融合与贯通,继承与开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先秦文化形态的三个阶段及其继承与变革的运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了贵族阶层智者哲人们理性精神觉醒的端倪,最终引发了先秦诸子理性精神的崛起,完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封建文化的奠基。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一向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散文以其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本文着重分析了先秦诸子中道家和儒家的散文成就、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并从儒、道、法、墨四家的历史观、政治观、文艺观及其散文写作实践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先秦诸子散文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从而得出道家文化凭借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先进的文化内容的完美结合,成为这个时期先进文化代表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代,一向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散文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本文着重分析了先秦诸子中道家和儒家的文学成就、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并从儒、道、法、墨四家的历史观、政治观、文艺观及其散文写作实践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先秦诸子散文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从而得出:道家文化凭借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先进的文化内容的完美结合成为这个时期先进文化的代表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张衡通过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赋作<归田赋>,表现了汉代隐逸文化至此而有的一个新境界,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隐逸",到此才真正放下对所谓"道"或"志"的承当,以及成为那种"不遇"情怀的释放之所的沉重一面,而第一次显示出了其完全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隐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对中西方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隐士们注重人文内心的个体主义以及诉诸山水纵情山水的追求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共通的.尽管隐逸文化有其悲观遁世消极的一面,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隐逸文化都有其积极的共性.隐逸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因素,有助于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平和,保持心灵的宁静,构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河流的文化解释──试论中国古代的河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远古先民关于河流的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对流水的哲学思考,艺术家对河流诗心慧眼的体察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古代文化关于河流价值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流、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作品中,孔子论马称德,宣扬其"仁";庄子以马为喻,崇尚其"真";韩非马喻治国,诸子的论马无不为其推行思想服务,在马身上附着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人格理想,马成为人们文化精神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人性之论,以孟、荀、告、庄最为典型。四类人性观,于天与人、善与恶、心与生等诸关系上各有见地,各有其所得所失。对先秦文化中人性论作重新体认,于今时之人性研究当有颇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先秦隐逸文化发展至屈宋,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士人仕隐二元选择在实际上的第一次出现。我们以为,屈原、宋玉二人,分别从社会、个人两方面,表现了不遇士人的存在选择、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说是为后来同样境遇的士人指出了两条大不一样的“出路”。由于楚文化在此时与中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说已经融为一体了,故屈、宋所代表的.也可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有士人进退出处的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文章通过对荀子的文化性格以及“荀学”核心思想的形成与赵文化的关系的探讨,说明荀子是赵文化孕育出的“巨子”级的思想大师。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文章通过对荀子的文化性格以及“荀学”核心思想的形成与赵文化的关系的探讨,说明荀子是赵文化孕育出的“巨子”级的思想大师。  相似文献   

18.
徐燕 《天中学刊》2009,24(4):80-83
隋唐系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继承了先秦复仇文化,主要表现为隋唐系列小说描写的各种复仇故事并未突破先秦时期的复仇类型,也可以从先秦复仇文化里找到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庐山隐逸文化内涵丰富,在隐逸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文章把庐山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六类:庐隐、道隐、佛隐、学隐、酒隐、吏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20.
庄红红 《考试周刊》2014,(76):51-52
本文通过三则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批判与探究,在如何更有效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这是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实录,对于正在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师生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