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纲 《湖北档案》2023,(10):5-8
<正>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李四光的一生充满传奇,作为教育家,他创办了武汉大学,主持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作为地质学家,解放前,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研究,成为享誉世界的古生物地质大家,解放后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成为我国地矿石油、地震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和几代领导人、业界同仁、国际友人多有交集。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党委约我写篇胡耀邦同志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期间的回忆文章,盛情难却,便写了这篇短文,他们说,此文准备收在他们编写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一书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正在全国猖獗一时时,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他在科学院主持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作为采访这个部门的记者,有幸和他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和他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那种正直的为人,绝不向“四人帮”妥协的气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上任不久,便着手主持“汇报提纲”的撰写工作。当时,…  相似文献   

3.
作为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耳熟能详,但他的很多故事却不为今人所知. 中国最后一批进士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出生于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李家祖上是蒙古族“库里家族”,李四光曾祖从蒙古地区外出讨饭,在黄冈落了籍.李仲揆一直在父亲李卓侯执教的私塾读书.  相似文献   

4.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5.
联邦德国《时代报》记者科尔许特尔在沪访问期间,我陪同他采访了新闻界、学术界有关人士。科尔许特尔是《时代报》政治编辑部高级记者,对新中国的态度是友好的。这次到上海访问的目的是想了解和报道我国的城市改革。他来上海前已经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作了采访。在上海访问期间,他那种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甚至带病采访的勤奋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采访方法,对采访对象的巧妙提问,对我也很有启发。科尔许特尔一到上海,就向接待单位提出,他不希望只停留在听取一般的情况介绍上。他希望同有关人士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中心是城市改革,面要广一些,可以涉及到有关改革的各方面问题。不过他很希望能够听到有关人士对这些问题的个人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1937年,我在延安的窑洞里见到了毛泽东,后来,根据我自己在中国历史关键时刻对毛泽东的几次采访以及对其他革命领袖的采访,我写作了好几本书。如今,我是认识他并竭力记载他的生平和著作的几个健在的外国人之一。 几年前,我开列了一个名单,并写过一首诗,赞颂了历史上九位最值得敬仰的人物,其中有埃及的拉姆塞斯二世、法国的沙勒曼及美国的乔治·华盛顿。我把毛泽东也写了进去。为什么呢? 毛泽东之所以举足轻重,是由于他当时在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以及古老的宗法思想。中国农村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都具有这种思想。而毛泽东是改变这种思想的唯一的中国人。毛泽东的确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内地的年轻士兵,听从毛泽东的指挥,理解他所说的一切。他们愿意跟随他,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知识创新工程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中国科学院决定扩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档案馆,于1999年9月23日在中关村举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档案馆工程奠基典礼。出席典礼的有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喻、白春礼、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院士黄秉维、胡启恒以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徐引篪、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周和平、中国科技信息所党委书记梁战平等有关领导。该工程项目1998年2月由国家计委批准项目建议书,1998年9月中…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应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之邀,为我国的广大青少年写一本有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书。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华罗庚教授那清癯、睿智、善良的面容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多年前采访这位一代数学宗师时的许多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辉煌业绩却长留人间,在悠悠岁月中熠熠闪光。初识华罗庚我有幸和这位杰出的数学家相识、相交,是在十年动乱中。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都被迫停止了科研,而闹所谓的“革命”。我作为一个采访科技部门的记者,见这情形,心情十分沮丧。突然有一天,我在科学院采访一次…  相似文献   

9.
我听闻潘家铮的名字,那还是80年代初在广西大学读书的时候。记得有次学校请潘先生到校参观并指导工作,我由此知道了这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兼工程专家。而真正接触潘老已经是1996年了,当时我任广西科技出版社社长,到北京为出版“当代中国科学家丛书”组稿。潘老作为首批入选的当代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我更是热切希望能见到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毕生从事科学研究,为发展中国地质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家乡的湖北人民出版社,满怀崇敬之情,与《李四光全集》编委会通力合作,历时不到2年就编辑出版了近400万字、中英文各半的《李四光全集》(华中师范大学李四光研究中心景才瑞教授担任主编),从而将这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传之于世。日前,该全集与其他鄂版精品被送往深圳参加第七届全国书市。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12.
一次在从长春到北京的列车 上,碰到以执导电视连续剧 《唐明皇》等而为国人所注目的著名影视导演陈家林,他告诉我他现在已不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了,而“是一个不拿国家工资的自食其力的文化个体户!” 我曾经采访过不少文化个体户,个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中大多数为“逼上梁山”,而陈家林是一位著名的导演,曾拍出不少享誉中外的影视剧,他为什么也要当文化个体户?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约定对他作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3.
笔者担任记记期间,曾两次采访过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国煤炭报》决定采访几位曾在煤矿工作或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发几篇专稿。我当时被借调在《中国煤炭报》工作,因而有幸同报社另外两名记者一同去采访了江华、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采访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采访江老,是在1988年早春二月。当时萍乡煤矿为建矿90周年筹备举行纪念活动,要请江老  相似文献   

14.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如何体现按劳分配问题。当时,我在县农委工作,县委领导要我陪同周原下乡采访。我俩虽相处时间不长,但他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使我难忘……。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是到当时黄庄公社槐树大队。我们是步行去的。住,即在大队部的两张破床上,铺的是已破的席片。盖的是又黑又霉的  相似文献   

15.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一次接待他的那个人。(请注意这第一个曲折)刚开始,副院长拒绝采访。但是,当记者把外边的种种议论向他作了介绍,特别是说到有人猜测他辞…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记者进行采访、获取新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察可不受采访对象的局限,可以冲破采访中的障碍。我的一次难忘的采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980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我们连云港市指导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当时,我作为《连云港报》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这件事。华罗庚教授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外驰名的数学家。这样一位知名人物来访,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件大事。华老下榻的宾馆,有严格的保卫措施,不能任意去采  相似文献   

17.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8.
一张建星热爱冬天。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表达过对冬天的那种执著的爱。他说过:“与其说我热爱冬天,不如说我热爱一种性格;与其说我热爱一种类似冬天的性格,不如说我接受一种永远磊落的人生。”那是1983年秋,张建星刚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正为工作着落而四处奔走。富于幻想的张建星最大的志愿就是当作家,但最终,他却成了记者。直到今天,他还时时庆幸这个选择,使他不做案头把玩,游戏文字;使他与百姓的话题很少重复,格外新鲜。1984年冬天,张建星主动请缨,要求赴最艰苦的东北三省进行沿线采访。他不畏天寒地冻,…  相似文献   

19.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蒙古族,出生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李四光14岁出国留学,是中国同盟会的创建会员之一,曾参加过1905年7月30日的同盟会筹备会和8月20日的东京同盟会成立大会。这一年,李四光才16岁.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特地走到李四光跟前,摸着他的头说:“你年纪这么小就参加革命,很好,有志气,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2年2月7日,李四光被推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袁世凯当权后.李四光辞去职务,留学英国,这一去,奠定了他终生为之献身的地质学事业。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质总局最近成立以许杰同志为首的《李四光文集》编委会,着手调查、收集、整理(包括翻译)李四光同志的学术论文和科学著作,编纂出版《李四光文集》。李四光同志是我国的卓越科学家,是一面又红又专的旗帜。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英明领袖华主席对李四光同志的科学成就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都有过高度的评价。李四光同志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地层学、古生物学、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热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有的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