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当我还是一个男孩的时候,我读过相当多的科幻小说。尽管我早就立志成为一个科学家,但科幻作品吸引我的,反倒不是其中的科学成分,而是其中所描绘的未来社会图景,不管好与坏,可能迥异于我们自己的想象。这就把我从科幻小说引向了乌托邦文学: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和贝拉米(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同时也把我引向了反面乌托邦文学: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开创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和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近些年我的兴趣主要在其他方面,但在踏上新的千禧年之际,自然就会停下来想一想,未来等待我们的,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乌托邦,抑或是何种反面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一直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所描述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理想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所宣扬的平等、自由、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萌芽于16~17世纪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在近几个世纪当中随着科技发展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基本内涵: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必定可以实现物质丰裕、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梦想.科学乌托邦主义反映了科学技术和科技专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益增强的重要作用,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彰显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人文诉求.虽然它在20世纪遭遇来自多领域的批判,但是其多向度的历史合理性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其意就是没有的地方,或不存在的地方."乌托邦"的观念有一个地理空间的变化到时间维度的转换过程.其原因是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探险活动所导致的地理空间的扩大,人类熟悉了地球."乌托邦"理想设计从遥远的某个地球远方到宇宙的某一星球或未知的海底直到转换为寄予遥远的人类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反乌托邦文学中,对乌托邦美好世界的描绘和期待成为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黑暗和罪恶的恐惧和提防,而反乌托邦文学在绝望背后,试图建立的正是一个“人”的世界,即反乌托邦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英雄主义在欧美文学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当开始踏入现代主义的新纪元,这种英雄形象遭到人们的改编和颠覆,特别在反乌托邦文学中,社会极端“一质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故事主人公的存在成为“和谐美好”社会中扰人的怪胎。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莫尔(St.ThomasMore)提出的重视文化、倡导教育、创建良好人文氛围、借鉴与吸收并举等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看待“乌托邦”思想,汲取借鉴其合理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依托中国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促进文化创新,生产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产品,全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被评论家称之为"一本结束了乌托邦小说的反乌托邦小说集大成之作"。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描述了一个处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大洋国的种种恐怖景象,奥威尔创造了诸如"新话"、"老大哥"和"双重思想"等"奥威尔式"语言。从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温斯顿"战胜了自己,爱上了老大哥"可以看出奥威尔的悲观情绪。《一九八四》一书胜在其对政治卓越的洞察和预言能力,在叙事和结构技巧的创新方面稍显不足。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4,(8):2-3
近日,看了《中国经济周刊》第15期刊发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的《公众养老金"并轨"诉求不能陷入"乌托邦"》一文,对文中的部分观点有不同看法,特撰写此文,与唐钧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国八亿七千万农民的环保就没有全中国的环保。当有这么一批环保自愿者开始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时.却发现现实中的困难比想像中要多出了好几倍,因为环保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白银时代是俄罗斯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不再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出现,而是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其间文学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名品辈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文学特色.从分析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入手,分析了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的独特的精神特质,发掘出潜藏在作品背后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苦思索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沉情怀.  相似文献   

11.
金容兰 《科教文汇》2014,(28):110-111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几近疯狂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学逐渐朝向下坡路走去。而中国作为文学的泱泱大国,如何在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下,同时让传统文学再次焕发生机,已然成为了中国文坛重点探讨的问题。本课题结合《中国文学》杂志,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文学能够经受住重重困难的洗礼,如破茧的蝴蝶一般新生。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文献收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机制。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收集过程质量评价维度,即文献的权威性、文献的独特性、文献的规范性、文献的合理性和文献的可持续性。对特色馆藏文献收集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收集过程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与实践,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收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特色馆藏建设工作,并使馆藏特色文献得到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1978-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1505条文献,从文献量的年代分布、专题分布、各专题文献的年代分布及不同年代文献的各专题分布、作者文献量的总体分布、多论文作者的文献计量及主要研究领域、文献的期刊分布、专(译)著与文集的出版社分布、国内合作单位的文献计量和国外合作单位的文献计量9个方面进行了计量统计和分析。这些文献为了解和研究中心的技术发展、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地质分析技术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钟瑜宁 《科教文汇》2014,(31):111-112
随着文化交往和全球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如今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已经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融合,随着文化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如何在跨文化视野下,更好地发展中国女性文学,这就需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使用正确的姿态和理念去认识中外女性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而趋同性和差异性作为二者文学的研究视角,就是正确认识二者文化、发展中国女性文学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本文拟从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入手,结合英美女性文学发展历史,从而在跨文化视野下做好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茂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兰 《现代情报》2010,30(2):41-43
参照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及收录原则的讨论,给出了茂名地方文献的概念,并对茂名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作了阐述。根据茂名地方文献的特点,将茂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成:茂名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茂名地方(电子)全文数据库、茂名风物人情数据库、茂名名人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16.
程光 《现代情报》2009,29(6):216-218
海外华文文学近1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近30年以来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繁荣,使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然成型。相较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国内海外华文文学资料的搜集工作略显滞后,至今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海外华文文学资料收藏单位。文章从历史和现状分析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并据此提出搜集海外华文文学资料的5个渠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时间在延续,知识在传递,学术在创新。数据环境下,从细粒度视角对文献内容进行探析,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在信息浪潮中准确、高效、智能地获取有用信息。[方法/过程]文章以知识基因作为文献组织节点,在知识基因遗传与变异的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基因表达的智慧文献服务模式,对未来智慧文献服务从智慧文献检索、智能文献挖掘以及智慧文献推送三方面提出了创新思考。[结果/结论]从仿生学角度提出知识基因视角下的文献细粒度表达方式为未来智慧文献服务提供了新方案,智慧学术溯源、文本智慧生成以及文献智慧推送三种代表性智慧文献服务应用将对推动智慧文献服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高校科技发展中专利文献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利文献作为占全球图书期刊出版总量四分之一的重要出版物,对于高校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专利文献的概念、专利文献的价值和作用、高校如何加强专利文献的利用、专利文献利用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发展中专利文献的利用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科技人员对专利文献利用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辉 《现代情报》2012,32(8):41-44
网络文献代理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文献获取方式,它突破了数据库网站或数据库订阅机构原有访问权限的限制,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自主地、方便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本文通过对网络文献代理现象产生的背景、操作流程和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了网络文献代理这种新的文献获取途径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网络文献代理目前存在的多种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应对策略。总之,网络文献代理有着现实的社会需求,对科研活动中文献的获取有较大的帮助,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络文献代理现象将可能长期存在,但在其使用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加以规范和引导,努力避免严重侵权等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图书馆文献剔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图书馆界文献剔旧当前应关注四大问题:认清文献剔旧的必要性;关注文献剔旧的环境变化;探索有效的文献剔旧方法;重视文献剔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