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区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的宝贵资源,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区域形象建设任重道远。为此,新一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用务实发展树立务实河南形象"这一形象建设思路,这一思路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树立"务实河南"形象,加快河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部成长主题电视剧必须成功塑造"成长者"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的刻画来阐释主体的生成,揭示成长主题的丰富内蕴。与之相对应,也必须塑造指导成长的"引领者"形象。剧中,"成长者"与"引领者"形成一组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本文探讨"精神之父"这一"引领者"形象的三种存在形式:直接出场的在场者;间接出场的在场者;不在场的精神在场者。这实际上也是成长主题电视剧中"精神之父"身份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4.
李森祥的《台阶》中运用了众多意象刻画出一个父亲的形象,其中"青石板"是贯穿全文的意象。"青石板"陪伴了父亲一生,它的变化象征着父亲的变化,它见证了父亲一生的追求。"青石板"这一意象展现了乐观积极的父亲形象,也暴露了父亲身上的种种弱点。论文从"青石板"这一意象出发,品读李森祥笔下父亲的三个矛盾形象,分别是事实变老与不愿承认自己变老的矛盾形象、自强但又自卑的矛盾形象、拥有新生活却无法驾驭新生活的矛盾形象。  相似文献   

5.
《套中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经典小说,"套中人"这一形象也因其个性鲜明而复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形象,便可以读出不同"套中人",他可笑、可恶、可怜、可思,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相似文献   

6.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杰作。主人公的"硬汉"形象为众多的评论家所青睐,而小说中的"男孩"和"狮子"却很少受到重视。这两个形象对老人"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使老人"硬汉"形象更为丰满,而后者则使"硬汉"精神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7.
论音乐形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形象是音乐美学的最高范畴,又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形象,正如哲学离不开概念一样.然而,在音乐美学的争鸣中,有人却提出:"音乐没有形象"、"音乐形象这词不科学,应该扬弃".音乐艺术究竟有没有形象?怎样认识音乐形象的特征?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述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好多词语除了用以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以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这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例如"金钱豹"这个词,除了代表一种"猛兽"这一理性意义以外,我们仿佛还看见了所指猛兽的钱状的黄色花纹。"笑哈哈"让人仿佛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舒畅欢快之声。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存在一些"荡妇"形象,"荡妇"是后人用男权话语构建的一种侮辱妇女的称呼。《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就是这样一个"荡妇"形象,这其实是由于她身上崛起的女性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如果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田小娥形象,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敢于反抗和大胆追求情爱与性爱的新女性形象。陈忠实塑造田小娥形象,目的是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女性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时期,"红头阿三"的形象广泛流行画报之中。晚清时期,画报对印度巡捕的塑造与想象呈现出"执法者"与"犯法者"的双重面相。"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反帝民族主义运动之中,"红头阿三"代表的印度巡捕这一群体的普遍化形象,广泛流行于漫画报刊之中,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政治内涵。在革命阶级话语之下,它被塑造为"帮凶者"与"亡国奴"的政治形象,成为对大众进行革命动员的象征性的殖民人物,形构了民众的耻辱记忆。这一形象在上海商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被抽离了政治化的内涵,逐步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日趋滑稽化,成为供大众娱乐与调侃的消费符码,同时这一过程又反过来促进了"红头阿三"形象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经历了从苦难者形象到"新农民"形象的历史转变。农民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带有叙事者强烈幻想色彩与对"未来"良好愿望的叙事过程,一个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农村新人"、"新农民"、"新式农民"等等对"新"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和"新"农民持续不断被创造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9,(9):109-115
"九七"和"CEPA"的签订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的变迁与重塑:从1984年《似水流年》里塑造的"阿珍"到"九七"回归后人文关怀下刻画的底层女性,再至"CEPA"后全新女性形象。历经数次变迁,最终香港电影实现了对内地女性形象的正面塑造和对大陆的形象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被古代文人吟咏较多的,但其形象多为否定性的,暴君与昏君是主流性形象,偶有肯定性形象,这不仅很有趣味,也很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吉普赛女郎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明星,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形象多被美丑两极化。1 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出"天使化"或"恶魔化"的吉普赛女郎形象,试图通过这个富有异域色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其实这形象都是作家内心的自我投射。  相似文献   

16.
杜拉斯作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法国女作家,通过对以往生活经历的重新塑造,在作品中呈现出鲜活的"中国情人"形象,这也正是作者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衍生品。透过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的形象进行解析,可探寻形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你想把作文写得形象生动吗?如果想,那么就不能漠视词语的色彩。词语有感情色彩,比如褒义词、贬义词,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但还有一类词语具有另一种色彩——形象色彩,这一点可能许多人都没留意。"词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  相似文献   

18.
一、考点解读关于细节,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项中有相关规定,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形象丰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生对细节的描摹与刻嚼。细节描写之重要,不仅可以在"生动"上"出彩"加分,而且可以使作品形象丰满,使整个文章升格。  相似文献   

19.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三尺讲台的经典形象甚至成为不少孩童自小的梦想。然而步入大学后,这一"经典形象"似乎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