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文学类文本教学存在过度解读文本或者随意解读文本现象,导致文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文学课程理解肤浅等问题。而通过文本"细读"是让初中学生回归文学本体教学的关键。通过对字、词、句等单独元素意义的追逐,对文学形象的探索,对文本意义的追求以及对文本张力的理解可以让初中生在以文本本体为核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作品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本细读,老师们常常理解为就是仔细地读课文,这当然没有错,但细读不只是仔细地读。文本细读是20世纪欧美新批评的基本方法,其基本特征是立足言语确立文本的主体性。这一方法对文学阅读产生过较大影响。虽然这方法被后来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等读者主体理论所冲击,阅读的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这其实也在另一种意义上丰富发展着文本细读,如读者的期待视野,空白的想象与再创造等都为细读注入了新的意义——但不管怎样文本细读还是应该成为根本的阅读方式之一。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  相似文献   

3.
胡正茂 《文教资料》2010,(35):35-37
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之一,文本细读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也具重要指导意义及运用价值。作品细读既可在文学分析中揭示掩盖于表面文本之下的深层意义与潜藏文本,同样也可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分析微观与宏观语境、叙事结构、通篇构思及遣词造句等确立较为贴切的译文。本文以美国作家威拉.凯瑟短篇A Wagner Matinée及其三联书店中译本为实例研究,展示文本细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特点、结构形式、艺术手法等因素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即对文本进行细致、耐心、全面的分析推敲,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从语言风格、结构艺术等找寻意义的痕迹与线索,从而挖掘出文本内部意义"的一种文本阅读与批评方法,文学文本细读法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准确评价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细读是新批评的一种文本分析方法,它不主张读者通过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历史、心理和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文学文本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来分析文本,它关注文本内容和其本身的价值。细读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风格、张力、修辞、意象、象征、内涵与外延、节奏与韵律来解读文本,它研究文本内部的语义和意义的产生过程。本文通过不同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观点探讨了细读的起源,总结出细读的三个主要特征,并通过解读《夜莺颂》这一文学批评实践进一步解释细读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文本细读起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它强调要以文本为中心,挖掘文本本身的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文本细读。文章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从文本语言层、文本意象,意境层面的角度,分析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7.
文本深读(deep 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使文学批评的中心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要素,人们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本的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是文本解读的精彩之源,而教学细节是构成文本细读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和探索。可以说,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就具体文本而言,决定其质量的关键要素,并不在于对作品表层结构的表现,而在于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  相似文献   

9.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的方法。初中语文课堂的“文本细读”则是兼有“初中”和“课堂”两个特点。所谓“初中”,是指细读的主体是初中学生,一切解读都必须围绕初中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所谓“课堂”,是指细读的时间限制,所有的解读都必须在45分钟之内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语文教学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沈大安说:"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从教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83):26-27
近年来,"熵"的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言修辞结构的研究。本文意在通过对修辞结构中信息熵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在文本的语言与结构中信息的产生及影响,并分析信息熵的增减对读者理解文本意义的功用,从不同层面揭示文学文本的审美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文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粗疏和"不及物"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可将当下性和文本细读作为两个着眼点:以当下性将变动不居的网络文学凝固化,并且对当下时间截面的网络文学进行切割;以文本细读作为方法,对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网络读者的评价与反馈、网络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网络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环境等等在内的"文本"进行"细读"。藉此,最终获得对网络文学切近、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增强了,学生"由言揣意""由言悟美"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文本的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读鉴赏中,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可见,文本细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妨从文本细读开始。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视角的一次改革,有益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文本细读从学术方法借鉴为教学方法,需坚持文学的审美原则、情感原则与整体原则。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断句法、训诂法、点评法、意象法等多种手段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5.
王爱军 《教育评论》2012,(3):108-110
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精神。即文本细读能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内容实质",并显示文学研究的"生命活力"。当前的一些研究者虽然秉持了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但似乎并未遵循文本细读的精神。诸如文本细读中的随意性和定势性现象严重,这便滑入了感性的文本细读层面,而理性的文本细读应该回到对原始资料进行爬梳剔抉、精益求精。惟其如此,方能建构起现代文学真正的教学及研究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边城》为例探讨了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三个实施阶段,揭示了文本细读教学法在当下高职文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中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认知经验,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文学形象、情感、艺术内蕴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20.
"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呈现受制于多种因素,诸如时代、政治、读者等文学外部环境因素,创作水平和创作态度等创作者的主体性因素以及创作者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章通过考察"伤痕文学"的历史语境,分析制约"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