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琳琅满目的"情感透视镜"下,如何破解广大单身青年职工在婚恋交友方面的困局?媒体自身所拥有的品牌优势,又该怎样整合服务于这种"相亲刚需"?本文以大型公益婚恋交友项目"缘在工会·泉州相亲角"的运营为例,探究媒体语境下"相亲刚需"多元表述的现实社会意义,助力单身青年职工婚恋工作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吴倩 《报林求索》2012,(1):136-139
<正>面对不利舆论,唐骏采取的是"鸵鸟"政策,即便做出回应,也毫无章法可言。这使得唐骏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身上已经布满了舆论的弹孔。2011年年末,微博上演了一场"打假大戏",这一次,打假斗土方舟子将谷歌前中国总裁、"青年导师"李开复放在"打假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团市委大力支持下,"龙耀浦江"青年大型交流活动档案被市档案馆接收进馆。此次接收进馆的档案共计280余件,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龙耀浦江"主题活动、"我们共同迈向世界"青年论坛、"我们共话友谊"学校交流活动、"我们走进上海"考察活动等系列交流活动,其中  相似文献   

6.
丁文文 《东南传播》2012,(5):115-116
所谓新媒介文化,是现代媒介先进技术手段下的传播功能与社会趣味流行导向相结合的产物。极大程度的在心态文化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社会化生活。随着新媒介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受众得以在媒介接触中充分获得使用与满足的需求,构建出恰似完美的"拟态"社会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介文化的发展滋养了青年亚文化的繁衍生息,形成诸如"御宅族"、"微博控"等媒介依存文化现象,同时也完善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记者摇篮》2014,(9):3
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青年》杂志在全国发行量曾达到370万份,培养过许多名记者、名作家,为新闻出版界输送出许多优秀领导,并获"首届中国期刊奖"。在网络、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下,他们及时提出了"不跟网媒比报道速度,要跟对手比思想速度",并在"走基层、  相似文献   

8.
王贞瑾 《视听》2016,(11):13-14
近年来,我国电影发展态势迅猛,"小镇青年"作为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独特的群体,被视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量。与此同时,"小镇青年电影"的提法随之产生。本文将视野聚焦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小镇青年"电影,界定"小镇青年"与"小镇青年电影"的概念,分析小镇青年电影的市场;概述小镇青年电影的特点;结合消费文化的理论,总结小镇青年电影的创作,试图为以后的小镇青年电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任赛 《中国博物馆》2014,(4):118-119
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墨向非常态"大型水墨艺术展,显示了近年来较活跃的青年艺术家的实验水墨的创作活力,而作为"服务与分享"的公共机构——美术馆与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关联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市场进入流量的存量竞争阶段,具有庞大消费潜力的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逐渐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而互联网平台文化的三俗化一直作为"小镇青年"这个曾经主流叙事的宣传对象的污名标签。这种话语上的嬗变作为消费主义的产物,在当今的中国不断割裂着政治话语中"青年"的意象。通过揭示小镇青年这一被消费文化边缘化的群体所遭受的符号规训,或许可以为统合城乡青年话语体系提供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13,(18):30
本刊讯(记者邸荣芬)6月8日,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城市新移民的崛起》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是中国社科院"皮书"系列的首部青年蓝皮书,由廉思课题组经过大量社会调查撰写而成。围绕当代中国面临的三大转折点,第一次提出"拐点一代"的时代论断。并以"城市新移民的崛起"为主题,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城市新移民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12.
张若愚 《兰台世界》2016,(10):117-11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地建立了殖民统治。面对家乡的沦陷与同胞的受难,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蒙古青年"纷纷觉醒。本文通过这一时期"蒙古青年"在百灵庙自治运动与抗日斗争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蒙古青年"秉承祖先的优秀品质,沿着前辈们斗争的脚步进行英勇的反抗,为蒙古族的复兴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的主力军,是科技期刊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应注重树立青年编辑期刊强国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提高青年编辑的科学素养,促使其向学者型编辑转变;培养青年编辑的融媒体思维,提升其复合型技能,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抗战号角响青年勇向前这是1931年12月出版、第64期上海《良友》画报上刊登的一张摄影作品,名为"号角吹响的时候"。照片除背景外,占据画面四分之三部分是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军人在行军礼,照片的左上角题有"良友"及"孙宋庆龄"字样,照片的左下角有7行竖排小字,写有:正义的号角吹响了,青年准备的时候。仰望的心,期待着、期待责任使命的来临。一旦责任说道:"你应该去。"青年回答:"我必定去!"该照片右下方说明,照片中人物是上海青年  相似文献   

16.
"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正78年前的1938年3月30日,在武汉青年会二楼礼堂,"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隆重宣告成立。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团体。它担负起见证传播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神圣使命,其成员始终活跃在抗日战争最前线,被誉为"手无寸铁的百万兵",书写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涌现了一  相似文献   

18.
日前有多家媒体转载了发生在郑州市经三路上的一则"接吻大赛"新闻。报道说,当天共有18对青年情侣和一对现场速配产生的"接吻搭档"参加了比赛。在遵守"女士双脚必须离开地面,双唇不得离开彼此"规定的前提下,经过接吻时间、接吻技巧等项目的比赛,一对26岁的情侣选手最终  相似文献   

19.
星座文化是互联网线上线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很强的参与度。星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信念系统等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社会的压力和传媒影响的共同作用而成。文章从新媒介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星座文化如何迎合青年的需求,探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对星座文化依赖的心理与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外地工作的流动青年,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建立起与流入地的心理连接,关乎个体在新城市的融入程度与生活状况,进而塑造了个体的"地方感"。既有研究表明,媒介使用会影响个体的地方归属与认同。本研究以379名流动青年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当代流动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流入地地方感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青年的微信使用能够正向预测该群体对流入地的地方感;引入社会资本变量后发现,桥接型社会资本与黏合型社会资本是微信使用与地方感构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此结论揭示了媒介使用在地方感构建中的意义,并突出社会资本在这一影响路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