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虽在《论语》中篇幅算是比较长的,但也不过是300字多一点儿。然而,在这简约之章中通过动作神态、对话语言的准确描写却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物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2.
[定位 ]《论语》是先秦诸子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语录体文集。了解孔丘及儒家丰厚浩瀚的思想体系 ,不能不从读《论语》起步。这是儒家最本源的经典、最原始的“百科全书”。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首创一整套教育理论 ,并身体力行 ,取得了硕果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属于教育类专篇 ,同其他通篇“子曰”的文段相比 ,多有真味异趣。它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恳谈会” ,反映了当时私人讲学园地的风貌 ,可以当作孔门弟子各言其志、孔老夫子精要点评的一段轶事来阅读。[切入 ]可从三方面考虑。1 结合学过的课文 ,联系历史书上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录了一堂讨论课,中心话题是治国方略问题。孔子独独赞赏曾皙的主张,因为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的景象,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课型本来是讨论课,但后来走了样。孔子的开场白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带有明显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原在高中《语读本》第一册,现选入高中语教材第一册。《侍坐章》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由于课所涉时代跟学生已很遥远,再加之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精虑,教学备课流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5.
西周金文、《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论语》等商周文献可分为殷商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和战国初期等五个历史时期加以研究。殷商卜辞中存在句末语气词“抑”、“执”,但它主要是师组小字类贞人集团的社会群体语言现象,并且是未进入雅言的殷方言口语现象。  相似文献   

6.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纂者对这些笔记进行粘合、扩充、原文移录、改造等处理工作,最终造成《论语》言、行两录的文体特征。"语录"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宋齐语录》,该书属于一部语类文献,可见"语录"实际上沿袭了语类文献的传统,原本就是"语"体的异称。文学史或论著往往视《论语》为"语录体",同时又将"语录体"解释为记言,其实"语录体"除了记言之外同样还载录人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讲学论道的言论,记载了孔子的哲学主张和政治理想,汉代传《论语》的有三家,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只有安昌侯张禹的《论语》流传了下来,被称为《张侯论》。  相似文献   

9.
余嘉锡先生和张舜徽先生对《论语》、《史记》的命名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余老认为《论语》在编纂成书之时就已命名,而张老则认为《论语》之名乃汉师补题。《史记》之原名《太史公书》,张老认为是东方朔所题,而余老则认为是司马迁自名。对二老的观点作了分析比较后,认为《论语》一书应是曾参的弟子编纂而成,成书时就已命名;《太史公书》是作者自名,“太史”乃官名,“公”是对其父的尊称。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孟子》中“勇”的思想内涵带有鲜明的儒家伦理色彩。孔孟所推崇的“勇”必须服从、服务于儒家的“仁、义、礼”,而儒家的“仁、义、礼”在本质上是一体的,都是在维护专制等级制度,所以孔孟所推崇的“勇”带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功利色彩,不同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勇”。但是,孔盂同时也反对匹夫之勇、血气之勇、无谋之勇,提倡“勇”要与“智”结合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兴、观、群、怨"出自《论语》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论语》中,这句话的含义是:《诗经》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刺不平之事。从《论语》的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知学《诗经》的许多作用。将其运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论语〉选读》时,经常把"视""观""察"混为一谈,过于粗疏,不利于学生养成踏实的学风。运用训诂学的方法,结合语境,仔细辨别三个字之间的区别,证明这三个字其实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有一个从内到外、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细细地辨别每一个字,方能洞若观火,察知至深。  相似文献   

1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看这句话,也许觉得很浅显,很平常,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不过,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语境的,在这句话前面,他还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说,这"乐"是快乐,比"悦"这种愉悦的感情要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论语》历来为人所称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赵岐《孟子题词》)。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成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玉律。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对《论语》的征引,可谓匠心独运。笔者从《说文解字》引《论语》之条目概析、《说文解字》引《论语》之形式、《说文解字》引《论语》之目的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征引《论语》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朱熹毕生致力于诠释《论语》,他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朱熹强调《论语》蕴含了深刻的圣人之道,他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提升了《论语》的哲理化程度,使《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朱熹对诠释《论语》提出了“玩味”、“切己”的要求,以期达到“浃洽”的境界。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他更重视的是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9.
为教与为学并非孤立存在,二者联系紧密。《论语》中详细记载了孔子的为教之道和为学之道。对《论语》中的孔子为教之道与为学之道加以分析、整理,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笔解》是韩愈、李翱对《论语》的新解,今人研究甚少,忽视了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韩、李以心解经、神化孔子和改动经文的经学思想标志着真正开启了宋学,也表明了中国解释学的转向。二者的经学思想的建构对今天理论上的综合创新,复兴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