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圣外王”是古代士子追求的修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实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元典的学习、领悟与传播。因此,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为剖析中华元典传播双重性效果的内涵和内生逻辑,现以中华元典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为着眼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为理论框架考察中华元典传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考察中华元典传播具有直接性和潜在性的双重效果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元典"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其中的"元典"是指上古的典籍律历,以及其中所含藏的思想观念,即大善、最高层次的善德。历史上每一部伟大的文化元典,同时也是蕴含着最高善德的经典;它既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  相似文献   

3.
深层剖析雅俗共赏──《元典文化》丛书的启示刘小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典籍,辉煌灿烂。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为数不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奠基意义的“文化元典”。“文化元典”是著名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创制的概念。“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典之意蕴,...  相似文献   

4.
王雷 《出版参考》2018,(4):72-73
本文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孟子》一书编辑出版经过,特别是作者梁涛教授对于本书的反复修改、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责编深为感动.该书的编辑出版是责编向作者和各位专家学习的难得机会.  相似文献   

5.
文化基因在塑造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模式和认知框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融合多种现代化媒介手段,将中华元典的文化基因注入当代的文化环境中。通过讲述典籍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其中蕴含的集体记忆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元典”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其中的“元典”是指上古的典籍律历,以及其中所含藏的思想观念,即大善、最高层次的善德。历史上每一部伟大的文化元典,同时也是蕴含着最高善德的经典;它既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远古圣人创作律历,不仅是为了教人歌舞,教人按季节劳作养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律历培养人的三种基本道德:正直、刚克、柔克。  相似文献   

7.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如何承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这是近代百年始终纠结于国人心头却又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根本文化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古之文化究竟如何"今用"?如何判别"糟粕"与"精华"?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至今仍是开放着的课题。一古今中西之间:"西方现代性逻辑"中传统文化命脉的赓续危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围绕新疆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来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胡杨精神",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新疆精神。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刘伟  李伟 《大观周刊》2012,(38):51-51,6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先进军事文化在内的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培育战斗精神,我们应避免仅运用当代先进思想文化开展培育,而应该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战斗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革命军人战斗精神培育的源流关系,提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途径,以期为培育战斗精神进而促进战斗力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传承创新、精神涵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时代精神、启迪后人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迁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爱党报国的历史写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念。西迁精神系列图书记录了交通大学西迁建功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西迁精神为例,分析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意蕴及现实机遇挑战,探寻新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如何践行文化使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相似文献   

13.
向大家致敬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大家小书"丛书是北京出版集团和我国几代学人精心打磨的文化结晶.按照袁行霈先生在丛书总序中的说法,这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这里的"大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书的作者是大家;第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指先秦至晚清以来产生的对依法治国和法治教育具有积极价值的法律思想与制度等内容。深入挖掘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蕴含,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律根基、助推广大学子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纳入教学资源,从时代内涵、文化氛围、实践活动、教师能力等方面探索“四位一体”的应用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学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发挥其必要且独特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艳华 《现代传播》2022,(12):121-127
视觉化“场所精神”能够为重塑文化记忆提供基础技术性支撑,增强记忆可持续性。通过摄影艺术功能唤醒民族情感,有助于“认同建构”。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多类型故宫建筑摄影图像为民众理解传统文化与回忆历史提供了“互动场所”,扩大了历史遗址“场所精神”的外延,而经重塑后的文化记忆在连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精神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的形式与意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田银生、唐晔、李颖怡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厂房和高楼大厦的崛起,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来的村落自然环境和建筑在加速消亡,伴随湮没的还有关于村落的历史文化的记忆。祠堂文化复兴有道,岭南人丰富的祠堂文化和它们丰富的用途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土生土长于岭南乡村的我,经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春风洗礼后,对岭南乡村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很浅薄。随着年岁的增  相似文献   

17.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95年“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少儿类参评书共有11种,占参评书总数的10.5%。从总体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11种书中有5种书涉及历史内容,如团中央选送的《中华五千年》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短小精悍的说明文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发源于古代藏书楼,形成于近代公共图书馆,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传统,这就是以书明道、以书传道、以书修身、以书治国的大任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了图书馆职业活动的特有价值,也是古代图书馆人职业活动的道德支柱.本文旨在探讨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形成及其变化,倡导恢复传统图书馆"尊书重道"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维 《现代出版》2011,(4):63-66
"科学元典丛书"每一本图书都由其他出版社出版过,但市场反响普遍平淡。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认真研究读者的心理,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在选目、内容优化、版式装帧上下足了工夫,将这些佳作名作重新策划结集出版,使得科学名著成为了畅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