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部在美国出版界和作家当中有着重要影响的经典读物,它的编者格罗斯曾供职著名的西蒙与舒斯特公司30余年,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1987年,他从出版社退身,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专事编辑出版业务的培训和编辑顾问的工作,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各种类型的作家研讨班和编辑业务进修班讲授课程。《编辑人的世界》第一版成书于1962年,随即大受出版界和作家们的重视和好评,一印再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美国出版业的状况,编者于1985年对原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1993年,编者再次进行修订,这次只保留了原书的一篇文章,其余37篇都是新写的。中国工人出版社今年8月出版的中译本就是1993年的修订本。这里我们选载原书编序和第三章舒斯特的《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编者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损伤人的感觉神经末梢,人生中浸透了酸甜苦辣的编辑的感觉神经也会因长期刺激而麻木。我做了20年的编辑,《中国编辑》的编辑组织"编辑的酸甜苦辣"大家谈活动要我写一篇短文,  相似文献   

4.
3年来,我先后在《河南日报》发表新闻作品50余篇,其中通讯《黑洞是如何堵上的》,被评为河南日报通讯员新闻奖一等奖。与记者合写的《李洪志立碑丑剧》,被《河南日报》评为好新闻和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如何提高新闻作品的命中率?我认为,除了选择题材重大、题材新颖、题材典型外,在写作上开掘要深,开口子要小。标题要引起编辑的注目。如《花好政府每分钱》、《阳光下的交易品甘甜》,标题起得活泼,一下子就抓住了编辑,因而我的文章不少标题,都被编辑采用。有时,我写的文章较长,又深知编辑工作较忙。我就写上一小段内容提示,…  相似文献   

5.
林溪声 《新闻传播》2006,(10):27-29,35
人物简介:成舍我(1898-1991年),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报纸出版家、新闻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青年时代曾任职沈阳《健报》编辑、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太平洋》杂志助编。后考入北京大学读书,课余在北京《益世报》担任主笔、总编辑。1924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翌年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并创办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报纸后被执政当局封闭。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  相似文献   

6.
《艺术世界》九岁了,我在编辑部也已度过了整整八个年头。八、九年时间,对一个人的编辑生涯来说不算长,但就一个刊物而论,也不算是太短了。这几天,大伙儿正在紧张地忙着编辑《艺术世界》创刊五十期的刊物,而《编辑学刊》的同志又不时催我交稿。我虽然忙,但说心里话,实在不敢写这篇文章,因为,文章一成铅字,便会招来种种闲言碎语。所以,为此我打了好几个月“太极拳”,要不是碍着老前辈的面子,真不想动笔呢! 个人孔见,笔责自负。个性强我以为自己是个个性较强的人:爱动,爱说话,爱交朋友,爱管闲事,还爱喝点儿  相似文献   

7.
叶新 《现代出版》2011,(5):59-61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在美国和中国出版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作品,而我国编辑同仁多次与这本书失之交臂。如果《编辑人的世界》第四版能尽快出版,我国一并引进该书前后四个版本,就是对美国有关编辑资料一次很好的总结,更能管窥美国图书编辑思想的流变。  相似文献   

8.
一对于《编辑独语》,对于任火,我写过这样一段话:“2003年,当河北理工学院学报主编任火将他的《编辑独语》献给中国编辑界时,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不能不被它磅礴的气势、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激情与奇绝的文字所震撼。在编辑研究领域,《编辑独语》不仅建构了一个新颖的话语系统,打造了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而且为编辑建立起了一座思想的殿堂,树起了一块精神的碑石。  相似文献   

9.
胡德培 《出版史料》2007,(2):118-122
近些年来,我陆续写了我所接触的几十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记叙了那些作家的人品和文品。但有一位作家是不能不写的,是不能不加以记叙和品评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作家、编辑出版家王火及其长篇小说三部曲《战争和人》。每当一想起他和他的《战争和人》,往往就会让人思绪不绝,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0.
肖岩 《传媒》2000,(10):39
一部40年来在美国出版界和作家当中有着重要影响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11.
邓拓同志是我的福州同乡,又是高中同学,而且曾经一度同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我和邓拓同志开始经常联系,是在一九五九年《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改版以后。由于我参加编辑《东风》副刊,曾向邓拓同志组稿,并请求他给予协助。在这中间,邓拓同志为《东风》写了不少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您好 !  我是洛玻集团青岛太阳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事公司新闻报道工作已两年多了,《新闻爱好者》伴随我也两年多了,它不仅给我了写作知识和方法,并提高了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和兴趣,而且也给我了写作的勇气。   那是一九九九年四月,公司内部公开招聘业余通讯员,我有幸被聘用。说实话,高中三年我学的是理科,大学二年我学的是英语,写一篇小作文就头晕,写新闻谈何容易。开始,公司党委主办的《简报》上刊登的我的稿件,被编辑改动很大,好像不是自己写的,心里有点灰心丧气。幸好,…  相似文献   

13.
不妨学学农村报《新闻界》编辑部:我是一名山区的业余通讯员,已和《四川农村日报》打交道5年时间了。从学写新闻开始,该报编辑不仅为我改稿件,多次指点帮助我修改稿件,而且还每期不漏地为我们赠送《农村通讯员》,每当稿件发表,又向通讯员赠送样报,及时寄来稿酬。...  相似文献   

14.
20多年来,我发表了一百多万文字,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可以说,每一篇作品的问世,都凝结着编辑的智慧和汗水,更有不少文章,是他们帮助改出来的。处女作小说《夫妻之间》从初稿到定稿,历时两年,四易其稿。当时的初稿仅是一个故事梗概,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顾仕鹏,一遍又一遍地帮我酝酿细节,分析人物,突出主题,并向我传授写小说的秘诀。可以说,就是处女作的问世,使我摸索到一些写小说的方法,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爱的旋转体》也是编辑帮助我修改出来的。小说原稿为《我所熟识的三个女性》,曾寄几家杂志社均被退回,而《奔…  相似文献   

15.
《编辑心理论》花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姬建敏的专著《编辑心理论》即将出版了。她抱着书稿清样,兴高采烈地跑来要我作序。建敏善言:“写什么怎么写都行,有个序,我这书就算完整了!”怎么好推辞呢?序者,绪也、叙也。但对编辑心理学,我没有系统研究过,序写不来,只能写点儿散叶花絮。要赏新曲,还得细翻《杨柳枝》,读读建敏女士这本书。  相似文献   

16.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沫 《出版史料》2008,(2):123-125
2003年的春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白雪静同志找到我,说社里想为谢冰心、张天翼和我爷爷叶圣陶三位儿童文学的老前辈,出版他们的儿童文学全集,爷爷的这一部想征得爸爸的同意。有关爷爷的儿童文学,我从看过的书中知道,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写在1921年,那是他为郑振铎先生创办的《儿童世界》的创刊号写的,那年他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18.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20.
尼尔森·乔治(Nelson George,1957-),美国资深的黑人记者、专栏作家、音乐与文化批评人、电影制片人。他长期居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斯——嘻哈文化的大熔炉,并于1982-1989年担任美国著名的流行音乐杂志——《公告牌》的音乐编辑。《嘻哈美国》写于199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