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读《山东教育》2004年第6期,在“各抒己见”栏目中,薛炳群老师在《腊梅·蜡梅》一文中就究竟是“腊梅”还是“蜡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查阅《新华词典》,发现“腊梅”条中仅有“腊梅,一作蜡梅”,而解释词义则是放在“蜡梅”词条中。可见,“腊梅”与“蜡梅”这两种写法都不能算错。那么,苏教版教材为什么把“腊梅”改成“蜡梅”呢?蜡梅一名不知源于何时,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晚应在唐代。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诗云:“故里琴尊侣,相适近蜡梅。”杜牧也有诗“蜡梅还见三年花。”蜡梅为什么称蜡梅呢?宋代任渊在《黄庭坚诗序》里说:“香气似梅…  相似文献   

2.
在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里有段关于秦二世与宦官赵高狼狈为奸的描述。教材对宦官一词还作了简单的注解。那天上课,班长刚喊完“坐下”,张丽就站了起来:“老师,王斌骂我是宦官。”上课竟敢骂同学?我十分生气,但迅速冷静下来:“王斌知道宦官这个词,说明他提前预习了课文,这很好;但给别人起外号,这可有失中学生的‘水准’。以后,可要注意改正。”我刚想开始讲课。一位女生问:“什么叫宦官?”学生顿时唧唧喳喳起来。回不回答?我把这个“球”踢给了王斌,他的回答却让人啼笑皆非:“宦官就是坏蛋。”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我该不该追问…  相似文献   

3.
腊梅·蜡梅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在二年级上册集中识字5出现了“蜡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80页)一词,许多老师问我“蜡梅”的“蜡”是不是错了,应该是“腊月”的“腊”,即“腊梅”。到底哪个对呢?对此,我进行了一番认真的研究。一、工具书的解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没有“蜡梅”这个词,只有“腊梅”一词。腊梅:1.落叶灌木,叶子对生,卵形,开花以后才长叶子。冬季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暗紫色,香味浓。供观赏。2.这种植物的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增补本的解释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习》2002年第10期上刊登了刘名儒老师的一篇《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章,在这篇章里刘老师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1932年在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实,早在1931年11月,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及“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6.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2期刊载的李镇西老师题为《老师,用我的笔吧》的文章,颇耐人寻味。这篇文章从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谈起。说的是:有个女生到办公室借杯子喝水服药。李老师说:“杯子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后来老师上课时,圆珠笔没油了,便向学生借笔。学生们都说“用我的”,而那个借杯子的女生却抢先把笔递到老师手中。事情就这么简单。难得的是李老师由此而想得很多: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时,我连想也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而在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为什么没有对我说“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进而依此类推,“推”出以往师…  相似文献   

7.
王炜 《湖南教育》2005,(23):36-37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认知——思索中获得案例《:雨中》(小学语文浙教版第七册)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们读懂了哪些词或有哪些疑惑?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生:(举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冒出”…  相似文献   

8.
刘德水:今天我们谈谈“自主学习”这个话题。自主学习,是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蒋老师和吴老师分别上了两次课:《动物的疼痛》和《京味小说》选修专题,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做了一些尝试。我想知道.从理念到行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9.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一章有六课(包括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可以说有两个词—“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贯穿全篇。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教科书表述的不是很明确,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有时也混淆了。有的老师将“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七期登载了傅爱梅老师的《足“腊梅”还是“蜡梅”》的文章,现结合此文,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12.
"行为"、"活动"与"行动"辨--"行动导向"教学管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步对外开放,国外许多先进的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被介绍到我。其中,在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职业教育经验、改革我国职业教的过程中,“行动导向”的教学也为我国广大职教领域里教师、管者和研究人员一个“炙手可热”的革话题,一个“倍加推崇”的教学式。是“行为导向”,还是“行动导”,涉及到对德语词Handlungsori-ntierung基本含义的理解。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对这个德语词所指的教学方法和学组织形式,均无异议。这就是: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采取“咨询、计划、决策、…  相似文献   

13.
樊长林 《学语文》2004,(4):6-46
有些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涉及”这个词语时,喜欢在“涉及”的后面加“到”,这一现象在语文老师中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老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涉及”的释义为“涉到、关联到”,认为“涉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到”的意义,使用时不应加“到”否则语义重复,不合汉语语法。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确实有很多“涉及到”的用例,因此从语言的普遍性原则来说,我们不能说这种加‘到”的用法是错误的。例如: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发了刘学伟老师的《披文人情是关键》,该文写道:待老师抛出“大胆将‘醉翁’之‘醉’字进行一番改动”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随之各抒己见,结果“‘乐翁’、‘仙翁’得票率最高”。应该说.问题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吃透文本。只看到表层的众多“乐”字.  相似文献   

15.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16.
张庆 《江苏教育》2000,(1):32-32
最近.我区不少老师打电话反映:苏教版小学语第三册“识字5”中的“腊梅”一词.在1999年修订本中改成了“蜡梅”。是不是原来酌“腊梅”错了?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面也只有“腊梅”而没有“蜡梅”,不知道你们这样改有什么根据.盼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17.
“第三地”(ThethirdPlace),这个舶来词的含义很简单,是人们日常除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经常光顾的地方。人们在这里进行的精神意义上的消费,可能远胜于单纯的物质消耗。你的生活里有没有第三地?你今天有没有去第三地?这样的问候正悄悄在城市里流行。第三地,它可以存在于真实,比如“星巴克”、“上岛咖啡”、红茶馆,也可以存在于虚拟,比如bbs、msn。社会学家认为,现代人更加注重自我意识,是“第三地”流行起来的最主要因素。与“第三地”相关联的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正涌现出一批新新人类———“多维族”。对于多维族们来说,生活可…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以来,“下浮”一词频频见于报端,以至许多汇集新词新语的字典辞书竞相收录,最近发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增收了这个新词,释义为“(价格、利率、工资等)向下浮动”。《现代汉语词典》的增收,标志着不仅是使用,而且研究也正式承认了它的新词地位。如果单纯从“下浮”一词中的“浮”字来看,它的基本意义当是“在水面漂浮”,既可表示静态的“停留在液体表面”,又可表示动态的“自液体的内部上升到液体的表面”。在意义上与“浮”字相对的是“下沉”的“沉”。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我应初一年级组各位语文老师之邀,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这堂课上,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例一:从新课的导入中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优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导入(师)——唐诗宋词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姑且不说“李、杜诗词万古传”,单说宋代的词就令人叫绝。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不仅会背,有的还会唱;辛弃疾的词《元夕》妙不可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现代伟人的词,他的词《沁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