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并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新安全观。2002年《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中国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在内涵上中国新安全观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在目标上它寻求共同安全,在手段上它主张以合作促安全。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的良好发展势头,表明中国新安全观对于维护地区安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安全形势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全球持久和平和战略稳定的基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对新安全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安全观是对传统安全理论的超越,是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宣言,是新时期下中国发展国家关系的准则。中国新安全观是以中国新安全观核心要义为基础、以国家安全观和亚洲新安全观为支撑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国家利益论评析中国新安全观,可以完整、准确、科学地从安全、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家利益的核心方面说明中国国家利益对中国新安全观的需要,深刻揭示中国新安全观的全面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罗琨  黄旭 《河池学院学报》2004,24(3):119-122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中国的国家角色发生了变化,“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地区性大国”是中国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国理性地分析国际环境,调整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以新安全观为基础,中国新世纪的安全政策“首先着眼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同时服务于经济建设,努力确保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以此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树立新的安全观是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当前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并有新的表现,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负面影响,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加上全球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等原因,致使新安全观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安全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际关系千变万化,形势复杂,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安全等领域均呈现新的特点.从当代国际关系的不同领域分析: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政治领域的多极化、民主化和相互依存趋势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新国际主义精神;军事和安全领域的新安全观和新技术战争等,总体来看,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在各个领域依然存在矛盾:东西南北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部落主义、安全困境等,国际关系微妙.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深刻分析国际安全环境的新变化 ,总结国际安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从国家安全的含义看 ,它主张的是综合安全 ;从国家安全与他国安全的关系看 ,它强调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 ;从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看 ,它认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当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从维护国际安全的方法看 ,它主张通过对话增进信任 ,通过合作谋求安全 ,相互尊重主权 ,和平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8.
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后 ,随着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多边主义的周边战略。本文通过对中国参与的两个周边多边主义案例的考察 ,认为中国参与多边主义机制既是为了维护现实的国家利益 ,也是在通过参与多边主义进程 ,创设以新安全观为代表的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是在客观分析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突破传统安全限制,摒弃冷战思维,构筑新的安全机制,以及为我国的安全战略提供理论指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恐怖手段和活动是和平时期危及世界和中国安全的一大表现形式和隐患.我党对此高度重视,并从国际责任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出发,以非凡勇气和极大智慧,以新安全观为基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开放、合作、共赢的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反恐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日益呈现出一超三强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复杂的政治、安全结构制约下,美、日、中、俄以地缘政治为视角,纷纷采取均势战略,以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优势。它们的均势战略博弈导致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产生,也影响了安全困境的解决。但软实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如果区域内各个国家都能重视软实力战略,那么各国就能逐渐由"零和博弈"向"竞和博弈"转变。因此,软实力理论成为了缓解甚至化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无政府状态”和“安全困境”是妨碍各国深化安全合作的主要障碍,然而,由于对其性质和程度的看法不同,西方国际关系各主流学派对国际安全合作认识也不尽相同。“联盟”、“制度化安全合作”和“安全共同体”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国际安全合作所做的不同阐释。三大学派对国际安全合作的不同解读,为我们探索以合作促安全的安全战略提供了多层面的、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朝核危机是当前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质是朝鲜半岛冷战对抗的延续,类似于政治现实主义所说的"安全困境"。要解决朝核危机,就必须坚持六方会谈的机制,并以此为平台,使相关各方彻底摈弃冷战思维,树立合作安全的新观念,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局势动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朝鲜半岛危机则考验着中国的外交智慧。在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白热化之际,中国启动了与朝合作大项目,这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中国破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尝试,也是一种在全新的安全观指引下的战略选择。加强该区域内的经济合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应该根据东北亚地区的特点在合作路径和模式方面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安全研究的指涉对象也日益多元化,但国家安全作为传统的研究领域,依然保持其原初的重要性。国家安全研究有三个重要分支:现实主义集中研究的安全困境体系、自由主义重点研究的安全制度体系与建构主义关注的安全互动体系。三者各有侧重和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最有说服力的国家安全解释理论必然兼容三个国家安全体系的研究成果。纵观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安全,国家实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安全变量,所以解释国家安全的理论应该建立在一个以实力对比为基础的"中心—边缘"国家安全体系框架上,通过对国家安全体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中心国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和安全威胁因素流动的说明,解析国家安全在国际社会中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16.
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际安全、国家安全以及人的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党的十六大提出未来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创造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及其特征与危害,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建议与设想。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安全观念,同时要积极地参与跨国和跨地区的多边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传统安全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对于维护各个国家、地区乃至全人类利益都至关重要。随着核扩散问题、国际金融秩序变革、自然灾害与疾病防控合作机制、区域运输安全保障等问题的显现,国际安全新秩序构建的新视野逐步展现出来。这些因素既是国际安全新秩序构建的原因,又是其构建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安全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安全领域,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心所在。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凸显及其巨大破坏力,直接冲击了以国家作为主要甚至惟一安全主体的传统安全理论,使长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观扩展成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人类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观。中国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开创了建立在相互信任、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协商来实现相互安全的新安全模式。而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