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木 《教育》2007,(7S):45-45
有人说,北京前门大栅栏街有一个孩子爱去的地方,因为“中国魔术学校”就坐落在那里。学校有位逗孩子喜爱的“胖胖”魔术师,此人就是国家一级演员、现年40岁的谢志凯。提起谢志凯,在京城还小有名气。近日,他多次作客中央电视台,在科教频道“百科探秘”栏目频频亮相。熟悉谢志凯的人都说,是魔术改变了谢志凯的人生,而成功后的谢志凯,又将快乐的魔术还原给了孩子。  相似文献   

2.
陈春 《宁夏教育》2013,(10):67-67
在学校管理的学习与实践中,作为学校领导的我对“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终生发展服务”这一命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此,学校从多方面“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让每个孩子融入教育,让每个孩子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胡轩变脸记     
曹成龙 《陕西教育》2005,(12):29-30
有许多孩子在家里是“四体不勤”的小懒虫,在学校却是得了小红花的“劳动标兵”;有的在家里是个多嘴的“小八哥”.在学校却是个闷嘴“小葫芦”……为何孩子在学校与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呢?  相似文献   

4.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5.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子并不一定有利。为了给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口的范围内,便于让孩子“就近入学”。为了通过个别校的面试,也有一些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补习识字、表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升初中,尽招生时间尚未公布,一些家长经准备好了孩子小学阶段的学盲目择校,少家长使出浑身解数,电话咨询、“跑学校”、电子邮件、网络留言等。一些民办学校为了抢生源,纷纷举行…  相似文献   

6.
《四川教育》2003,(10):16-17
1992年,广汉市在全省率先“普九”。从达到“五率”、让孩子“有书读”的“初级普九”,到让孩子“读好书”、创建规范化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大批薄弱学校上升为优质学校,全市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常听到这种事情,某位小学生家长为学校作了“贡献”,或帮学校、老师解决了某个“难题”,于是他(她)们的孩子在学校就有了极大的“进步”,理所应当地当了班干部、“三好学生”、“小标兵”等,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甚至在考试中也能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对此,老师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这是对家长应有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真的有利于孩子吗?这对其他孩子公正吗?  相似文献   

8.
迟成勇 《学子》2012,(1):51-52
题记:笔者的孩子于2010年6月参加南京市中考(后来被三星级学校——南京十二中录取),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时也跑了几所学校,有四星级学校,也有三星级学校,甚至还没有星级的学校。在此过程中,本人深深领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内涵,很多学生家长拿着自己孩子的“一模成绩”分数条,东奔西走,为自己孩子择校。同时,我和很多填报志愿...  相似文献   

9.
在加拿大的学校,有五花八门的学校日。一、疯狂发型日“疯狂发型日”那天,孩子想把自己的发型整成什么样都可以,越怪越好。学校还选一些发型古怪的孩子拍照片,贴在布告栏里,就好像是“今日之星”。  相似文献   

10.
家长之累     
孩子是父母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教师潜意识中的逻辑。如今的教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教师,只训孩子,家长…  相似文献   

11.
刘良华 《中国德育》2009,(4):62-65,72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有连续性,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仍然不同。家庭教育并非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特殊的目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学校最好不要把知识学习的任务转交给孩子的父母。父母可以期望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技能训练,但最好不要指望学校能够训练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则站在“性格一身体本位”这边,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每 所学校都积极投身其中。然而我们却常常 看到与“课改”不太和谐的“景观”:一次 20分钟的升旗仪式,是不是每所学校都有 一些孩子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基地军训生 活,有多少孩子能顶住烈日、耐住严寒,不 想家、不哭鼻子的?学校运动会,又有几个 孩子能把800米坚持到底?又有几位家长、 老师,不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 “包裹”起来,生怕冻着、饿着、累着、伤 着……  相似文献   

13.
完美     
在纽约布鲁克林地区有一所名叫“库希”的学校,它是专为残疾孩子而设立的。一部分孩子要在库希度过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当然,另外一些孩子还能转入普通学校。  相似文献   

14.
家长之累     
孩子是家长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老师潜在意识中的逻辑。如今有些老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老师,只训孩…  相似文献   

15.
“加”在学校里读书,自以为已经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上不去。 “加”的父母很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便到学校里与老师交流。 老师说:“你们给孩子的名字起得很好。” “我们现在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名字,而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加”的妈妈说。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10,(1):6-7
如今,许多家长热衷给孩子找个“特色”学校,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才真的有“特色”呢?收费高的,还是名称响亮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到底体现在哪里?其实。对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师博览》2008,(1):17-17
在美国,学龄孩子不上学是违法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育的形式有选择权。随着“家庭学校”教育成果的显现.在家里接受初等教育的孩子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报道,美国目前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学龄少年儿童已经超过200万。相当于每5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家庭学校”的学生。专家说。在家上学的美国孩子的人数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学校所教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这些主张在“孩子剧团”的自我教育中得到体现。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不仅是大后方一支重要的抗战宣传力量,也是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特邀团体,还是其山洞教育示范团成员。陶行知日常备忘录《衙备忘》对“孩子剧团”住址、演出信息、团员姓名、票款及“孩子剧团”参加生活教育社名单等记录详细。他还接收解散后的数名“孩子剧团”成员入读育才学校,充分体现出对“孩子剧团”的关心。  相似文献   

19.
每年一到开学,总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说起来,“择校”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还被社会舆论所认可,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但如果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热衷于择校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有能力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家长,一  相似文献   

20.
蒋丽 《课外阅读》2011,(11):160-160
孩子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不仅有“养”的责任,更有“教”的义务。被称为教育之父的德国教育理论家福禄培尔说:“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