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明霞 《文教资料》2014,(33):17-18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清代澄衷蒙学堂的蒙童课本,因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而享有"百年语文第一书"之誉。本文从编纂目的、装帧和编排三个角度,归纳总结该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代表的周秦教材,以《急就篇》为代表的汉代教材,相传相袭,发展至唐代,蒙学教材不断完善,基本趋于成熟。到了宋代,蒙学教育流行于民间,几乎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随之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科书的雏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训》、《十七史蒙求》、《训蒙诗》、《名物求蒙》等重要蒙学教材。到了明清,教材内容更趋完善,分科教材的出现,教授方法的规定,是这时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成熟的重要标志。探讨我国蒙学教材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普及中小学义务救育,编纂中小学教材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瑶 《文学教育(上)》2014,(17):116-117
我国古代的蒙学顾名思义就是古人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而蒙学又十分重视识字教育,因此,识字成为蒙学的起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前人为我们今天语文识字教学留下的精华部分。本文主要搜集以往蒙学教育中识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三个主要方面概述近来蒙学识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晚清邵阳蒙学名著:魏源《蒙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蒙雅>是晚清邵阳蒙学名著,它仿<尔雅>基本内容、基本体例而编排,是"应书生读典籍而纂辑的识字课本",分天、地、人、物、事等二十四篇.<蒙雅>韵语中存在方言读音.  相似文献   

5.
正一、"蒙学"经典是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今天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从近百年前的"蒙学"入手,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作为切入点。这些蒙学经典教材,当然也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开发程度进行有序的讲授。《三字经》对旧时代"蒙学"教育的循序渐进过程做出简明的概括:"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相似文献   

6.
《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蒙”是蒙昧、幼稚之意,当万物生长之后,接着来的是幼稚蒙昧的时期,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正道,这是神圣庄严的事业!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古代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相似文献   

7.
宋巧燕 《考试研究》2014,(2):88-94,37
清代蒙学教材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蒙学教材的编撰在蒙童接受规律和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连接点,在文学教育与科举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联,表现为:蒙学教材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契合清代科举文体的要求,在美好的音律和规整的文字形式教育中与清代的科举教育恰当地接轨;将有益科举的以往蒙学读物改编成韵语形式;有益科举的蒙学诗文韵对读物更易受到追捧;蒙学教材偶句韵语中体现出明显的科举思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蒙学教育文化载体的蒙学教材,在儿童教育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编写了大量的蒙学教材,民国时期更是将蒙学教材的编写推向了很高的水平。该文对民国时期蒙学教材的内容特点及编辑特色进行剖析,解读其流传至今仍然深受儿童喜爱的原因。探讨民国时期蒙学教材的特色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蒙学教材范式的现代化是清末民初的教材编写实践对传统蒙学教材范式的突破。教材想象、本体观、价值取向、方法论是其现代化的维度;增、减、换是其现代化的方式。同时,这一现代化的过程也证明了传统蒙学复兴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蒙学教材即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我国历史上,人们一直很重视蒙学教育,所以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蒙学教材,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几本流传甚广的蒙学教材外,各类蒙学书目近两千种。学习和研究经典蒙学教材的编写对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蒙学教育自夏、商、周三代而始,历经秦汉、魏晋、唐宋的稳步发展,至清已达到更为完备和成熟的程度。伴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前清的蒙学教材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多样化、完备化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对前代蒙学教材的合理继承;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突出历史性与常识性的教育内容;与科举取士的紧密结合以及杂字教材的出现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田建荣 《考试研究》2009,(1):103-120
蒙养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举制长期并存。科举考试使蒙学教育目的与其接轨,使蒙养教材渗透强烈的功名利禄思想。特别是一些科场的失意者,做蒙师便成了他们临时的选择和人生过渡,这不利于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古代蒙学的确有了长足发展,在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科举考试推动、促进并保护了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对传统蒙学理论和蒙学教材的批判继承,笔者从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出发,对我国古代蒙学和蒙学教材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并具体分析了古代蒙学教材的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周秦至汉唐。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 ,以识字为主 ,同时进行品德教育 ,并包含各方面知识。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 ,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 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 ,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 ,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 ,取名《仓颉篇》 ;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史游作《急就篇》 ;李长作《元尚篇》 ;杨雄续写《仓颉》 ,取名《…  相似文献   

15.
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等蒙学读本怎么教这类文章,在旧时的私塾里是属于"小学"教材,通常承担着识字功能。今天,我们读着这些大多数由旧时的私塾先生编著的启蒙"教材",不得不啧啧称奇。能写出这类教材中的任何一本的先生,放在当今,都堪称国学巨擘啦。这些启蒙读本,到底开启什么"蒙学"功能呢?《三字经》里说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  相似文献   

16.
<正>蒙学又称小学,一般指我国古代时期对儿童进行启蒙教学的教材。它的核心内容一般集中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其中也夹杂着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对道德伦理规范的教育。《蒙求》就是这些蒙学著作的代表之一。《蒙求》是一本唐朝的儿童蒙学著作。经后世学者考证,《蒙求》的书名应该取自《周易·蒙卦》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及“蒙以养正,圣功也”等古代蒙学思想。《蒙求》的作者李瀚为唐朝赵郡安平(今河北衡水安平)人,曾居住过宋州、饶州、洛阳、阳翟等地,先后出任县尉、侍御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华民族悠远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代蒙学教材的分类,是了解古代蒙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大体可确定为50部,将其分为教育内容、教育功能、学习程度等几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的不断发展的,蒙学教材也在不断的丰富扩展。其间编写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蒙学教材。纵观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流变,它是源远流长,综合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师萌 《辽宁教育》2013,(2):89-92
我国蒙学教育由来已久,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受其影响的蒙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宋代以前,我国虽有蒙养教育,但也只是隐含在一般意义的小学教育之中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直到宋代,作为儒学流派之一的理学兴起,才将蒙养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宋明理学”时期的儒家蒙学教育思想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蒙学观点,探讨其蒙学思想及方法,试图对我国当今的学前教育给予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析宋代商品经济对蒙学教材平民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蒙学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平民化,不论从普及程度,还是从文风、内容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正是平民化的特点使得宋代的经典蒙学教材取代以往所有的蒙学教材,被使用数朝数代,甚至流传海外。我认为,当时繁荣的商品经济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重心下移是造成蒙学教材平民化的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为教材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平民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教材的内容及风格,而社会经济的需求则促进了蒙学教材在平民阶层的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