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追踪式新闻,笔以为,即是记对已报道过的、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追踪,把它经过一定时间、空间后的新变化、新发展情况一一加以报道,使读在读到这些报道时,有一种老朋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亲近感和新鲜感。  相似文献   

2.
一、寻找时间上的最近处。陆定一同志给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时间近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时间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因此,在寻找“新闻由头”时,要从时间的最近处着笔。二、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新闻要时间新,但时间新不是新闻的惟一要求,它同时还特别强调内容新。如果能从内容新上寻找“新闻由头”,也能够写出好的报道来。三、发现事实上的新变动。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时常遇到“迟到”的新闻。就是说,等发现是好新闻之后早已过时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少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张雨 《新闻实践》2012,(1):38-40
“幼稚新闻”的基本思想,由《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作者威廉·布隆代尔提出,其原话是“‘幼年期’故事”,指一个新闻故事刚开始,后续影响尚未出现,记者“一事一报”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种简单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幼稚新闻太多了,面对新情况,传统媒体又如何报道呢?  相似文献   

4.
黄贻琼 《新闻世界》2008,(10):72-73
新闻姓“新”,这是新闻工作常理。新闻姓“新”,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时效性强,报道及时;二是内容有新意,即报道的内容新鲜并要有时代意义。一篇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内容,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新闻的视角。新闻内容上的新,要求新闻报道立足于“新”,把握视角,做到立意新、选材新、表现手法新。  相似文献   

5.
在热门领域中“炒”新闻,是眼下许多媒体的时尚,然而热点之外也有“冷点”。被社会冷藏着的大量非事件性新闻也有报道的价值。如果说追踪热点可以让记者风风火火地拍摄新闻的话,那么,追寻“冷点”,则需要记者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耐住性子挖掘新闻。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虽然也追踪过不少“热点新闻”,但更多的是在“冷点”中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用“逆向思维”思考“禁区”里的新闻1993年,笔者在一朋友家聚会时听到一则新闻:宜春市灵泉街鼓楼居委会有个叫赖惠珍的女士办了一个私人幼儿…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上的新闻节目常常被忽视,采摄手法陈旧、信息量少,新闻不新,报道面窄,会议新闻冗长,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比例太少等等,这些弊病大大削弱了观众收视新闻的兴趣。 粗略说来,一台高质量、“新、快、短、活”的新闻节目有几大益处:1、树立电视台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形象,富有权威性,社会影响力大。2、促进电视台广告收入的增加,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从而提高采编播能力。3、造就一批知名度高,亲切而有权威的名记者、名评论家,享有社会口碑。 东方电视台“独立建制”、“独立核算”,这就意味着它与上海电视台彻底分开、“分庭抗礼”了。这是一场在覆盖面相同,收视对象与节目设置也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展开的“电视大战”,打破了上海电视市场原有的垄断与沉寂。  相似文献   

7.
刘贤政 《视听界》2001,(6):31-31
所谓“边缘体”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单一新闻品种,却又撷取众之所长的新闻体裁。它能深层次揭示事物本质,大跨度追踪事件因由,多方位探索事态趋向,更为全面、深刻、透彻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是多种报道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报道方式,本身就产生于“结合部”,同时又与作为报道对象的“结合部”相伴而生,且为更好地在“结合部”上做文章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媒体市场化使各媒体之间,特别是区域性媒体之间竞争加剧。各媒体纷纷扩增传播内容,对新闻线索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新闻线人”具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新闻内容后详细标注对新闻线人的酬金,更是直观认同了这一群体的价值并激励着普通受众群体。因此,新闻线人近年不断发展,并出现职业化趋势。既是“职业化”,理应具备“职业道德”。结合我国当前新闻线人在发展中所存在的某些失范问题,对其“职业道德”结构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一、当前新闻线人存在的几种道德失范问题首先,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使新闻线人某些行为失范。新闻线人作为一种职业的…  相似文献   

9.
在翻阅众多的报纸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年来”、“近年来”、“今年以来”、“几天前”、“上个月”、“去年”、“最近”、“前不久”、“近来”、“近日”、“日前”等现代新闻报道中最为忌讳的词汇,至今仍像幽灵一样,时时刻刻给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投下阴影.时间要素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的新,很重要的是时间新.新闻一旦出现时效性不强,便会大大地削弱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读者也往往因为读到了时过景迁的旧闻而深为不满.有人把新闻说成“易碎品”就是这个道理.报纸是新闻纸,传播的信息不仅应当是准确的,而且是新鲜的,有价值的.但为什么却让这么多的旧闻登上新闻的“宝座”呢?出现最近之类的模糊的时间概念,往往是新闻发生时间已过去,作为记者、通讯员,又要去报道,为了不让新闻失真,只得在时间上打马虎眼.作为编辑,有那么一批年复一年,日复  相似文献   

10.
新闻姓真也姓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说其姓“真”,即突出强调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说其姓“新”,一指新意,一指新近,涵盖了内容和时间两个概念。这就使新闻区别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尽管这样,新闻也并非与创新无缘。诚然,新闻事实本身是不能妄加创新和创造的,否则就是歪曲就是编造就是假新闻;但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存在着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和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雷明德 《今传媒》2006,(3):48-49
新闻采写贵在其“新”,新闻工作者穷其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个新字。新,体现在方方面面: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手法新,其核心是思维新。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媒介纷争的今天,思维如同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现实生活再次告诉我们: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一、追踪思维方法追踪思…  相似文献   

12.
模糊新闻时间有失新闻真实性浙江东阳广播电视局汤明纲新闻的定义很多,内容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新”,正所谓新闻姓“新”。“新”有事实之新、耳目之新。“事实之新”不言而喻,“耳目之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近事实新近所见所闻,一种是过时的事实新近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各类文摘报上,有一种后续性的报道倍受青睐,如《军嫂韩素云新传》《陈希同的尾巴是怎样被揪住的》《探险家余纯顺罗布泊遇难之谜》等逐渐占据了报纸的重要版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这类后续报道,实际上就是新闻后的新闻,它以原已报道或正在报道的新闻为线索,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作延续性的、进一步的报道,内容包括新闻事件的新发展、新状态,新闻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人生历程及其情感世界,既有“新传”,也有内幕揭秘、背景追踪、社会评说等篇章。它不同于体裁分类上的连续报道,前后间隔的时间有的几天,有的几年甚至十几年…  相似文献   

14.
施骏 《新闻世界》2012,(10):24-25
央视开始新一轮新闻改革,提出要“建立正面报道机制”,在报道水准、样态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央视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联播”、“新空间”为地方台新闻改革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6.
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让党报的经济新闻“活”起来。“活”即是新,“活”即是深,“活”就是不仅注重微观经济报道,更注重宏观经济报道与分析,“活”就是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在新、深、快上做文章,才能“活蹦乱跳”,吸引读者。 要求经济新闻“活”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许多党报尝试着办起了经济特刊,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追踪市场经济热点,党报创办的经济特刊,满足了读者急于了解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重大方针和举措,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各个层次的读者从这类经济特刊中都能程度不同的有所获取,使得党报的经济特刊成为读者竞相传阅的报纸。  相似文献   

17.
现在,报纸的竞争已从比时效,延伸到比深度、比厚度、比冲击力、比视觉效果、比服务……同时,出现了新闻精品化、“包装化”的趋势,其表现之一就是“新闻组合”的出现。“新闻组合”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新闻组合”的要素包括:背景资料、专家点评、相关报道、有关政策法规、照片、评论、读者意见等等。完成的作品形成一个主题、多个侧面的综合性报道,达到让读者知道得更多、更细、更全面的目的。组合报道增加新闻价值在最近的报纸上,这种“新闻组合”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报纸,给予…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2,(11):46-46
北京电视台BTV-1“北京您早”栏目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处。代表联络室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其新闻版块中开设了一个崭新的窗口:《议案追踪》。这个以追踪人大代表议案及批评建议办理情况为内容的新闻性节目一改以往人大报道死板、表面化的形式,以深入的调查为基础,如实反映人大代表广泛联系群众,积极反映问题,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以及政府部门在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及批评建议、为民办实事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涉及的问题更具体,报道更深入,是人大报道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节目开播两个月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议案追踪》每两周播出一期,每期大约六分钟,隔周的周六、周日分上下两辑在“北京您早”的新闻中播出。  相似文献   

19.
“最近”,“近日”、“不久前”、“前不久”,诸如此类的模糊新闻时间频频出现在各类报纸上,而且有增加蔓延之势。有的新闻工作者还把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经验”传教他人,有的竟将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业务“成熟”的体现,津津乐道。 笔者以为,模糊新闻时间的出现不仅有害于新闻单位和作者本人,也会在读者中、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此风当刹不可长,概括有三害: 一害:新闻不“新”。众所周知,新闻贵在新,确切的时间是构成新闻的最基本要素。在不知准确的时间的情况下,有人便“灵机一动”,采用模糊的时间概念来  相似文献   

20.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什么?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些年,也有人主张“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信息”。无论是“事实的报道”,还是“传播的……重要事实信息”,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了“信息”的“报道”与“传播”。报纸是传播“信息”的,增加信息量、增强有效传播是老话题,也是新话题,可以说是报界永远的话题。一、老话新提:加大报纸的信息量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我们《随州日报》年年都在讲加大信息量,年年都在做加大信息量的工作:改革政务新闻,压缩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报道等,增加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