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美学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而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显现与他美学著作中对感性和理性概念的界定有关.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透视席勒美学的审美现代性,既可展现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深邃内涵,又可揭示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感性美学可以让学生们重新认识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在感性层面上进行写作。将感性美学融入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拓宽眼界的同时,理清写作的思路。一、生活:感性美学的再发现1.生活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提到要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但什么是"生活"呢?要如何发现"生活"呢?这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贯穿席勒美学思想始终的概念。席勒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认为其来源于人的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并希望借助希腊文明来回复人的完整性。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由,他提出"美育"理念,呼唤"游戏冲动",极力推崇艺术的教化作用。但席勒仍未跳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窠臼,过分推崇由理性法则决定的意志,远离了人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自称研读康德花了十年时间,而他之后的美学大师黑格尔,马克思又对席勒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借鉴.本文对席勒的美学思想结晶--"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命题的审美人类学进行了分析,以使席勒美学思想的结晶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老师需要以“回到生活本身”的姿态,以感性美学的视野来审视作文教学.感性美学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引导学生在感性层面上体悟生活,这构成了作文教学之根本;以感性眼光观照生活,可以找到逝去情感的本真性,从“为文而造情”走向“为情而造文”;在感性美学层面思考生活,还可以恢复原初的判断力,让学生的议论从“道理”走向真正的“思想”.因此,感性美学方法是基于对人和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它为传统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游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学说它的影响触及美学的许多领域,但关于席勒"游戏说"的范畴一直以来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艺术起源论,而我们认为它更应该是艺术本质论。因此,对"游戏说"的范畴进行界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由,是以感性现象表现出来的自由,是人在游戏冲动中创造出来的审美外观,是主体与客体、物质和形式、必然与偶然、内在与外在、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生活与形象、主观与客观在游戏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术语."新感性"美学思想理论,渊源于德国古典美学、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能结构学说、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和异化理论,理清马尔库塞"新感性"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构成过程,对揭示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实质具有契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在描述分析游戏冲动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了相关的两种冲动——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都是强加在人身上的强制力,形式冲动要求法则,感性冲动要求着实在;形式冲动要求这个世界的牢固的观念的和判断的意义关联,形式冲动要求对实在的规定性;形式冲动向绝对无限诉求;感性冲动向被规定的有限诉求。关于这两种冲动,席勒的表述不可避免地带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痕迹,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以现时代的眼光再去审视那次的思索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和状态——感性素材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而人会用道德和理智进行自我约束,即形式冲动克制着人性中感性的因素;当人的情感和理性功能坚持自身秉性并相互影响时,便产生了游戏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的对象同时也是理性冲动的对象,它不受感性自然的强制和理性道德的束缚,进入到美的游戏领域。游戏冲动使人获得审美情趣和自由,而艺术和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在1750年独立以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逐步进行的.康德在美学完备化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从而使美学的独立性增强了,使美学成了"批判哲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接着,席勒美学使美学走向客观化和现实化;然后,费希特美学使美学走向一元论;后来,谢林的美学使美学导向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最终,黑格尔的美学使美学的完备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14.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5.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力"的概念,莱布尼茨将客观和主观、感性和理性、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统一于单子的规定性中,给予了感性充分的地位,由此,在美学方面带来了对古典美学的超越和唯理论、经验论的调和。这对后世鲍姆嘉通、康德、席勒等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莱布尼茨坚信审美活动是具有理性本质的,因此倒退回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上来。所以,唯有通过对莱布尼茨动力观美学思想进行现象学改造,将人的自由意志从充足理由律下彻底解放出来,才能够彻底地确立感性的地位,并真正地做到给予人文思想和精神科学充足的地盘,为走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之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欧洲合唱艺术在历经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和谐美"始终以其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处于西方音乐美学的核心地位.自文艺复兴开始,经巴洛克、古典主义直至浪漫主义的风格演进,合唱艺术的"和谐美"分别体现在节奏均衡、数字美学、感性旋律、乐思升华之中.  相似文献   

18.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的自面性造成了人性的不完满和不自由,为使人性实现完满和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实现人性的本质,因此美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席勒美学之间,存在着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批判继承的关系。在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中已有了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萌芽。本文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出发,寻找两者的必然联系,运用“对象化”理论对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作进一步的阐释,并试图用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来解释现实主义绘画中的某些现象。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