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三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上海租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后,  相似文献   

2.
齐如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他自民国初年结识梅兰芳先生起的二三十年间,与梅兰芳形成的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对辅助梅兰芳确立梅派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对日抗战时期,幽居沦陷区北平,八年长夜漫漫,盼来了抗战胜利.1948年末,平津鏖战急,形格势禁,时年72岁的齐如山只身飞抵上海.在上海作短暂逗留与梅兰芳话别后,登上去台湾的轮船,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长达12年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3.
源来 《湖北档案》2007,(2):80-83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  相似文献   

4.
1933年,为避日伪凌辱,梅兰芳先生举家南下迁沪,中间曾一度赴港居住,香港沦陷后又被迫返沪,之后便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在上海当起了寓公.梅兰芳在上海所度过的这一段寓公生活,既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更可见其人格之光辉,所谓"躬履艰难而节乃见",是后人研究梅兰芳生平所尤应重视的.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往来书信集》中收录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冯耿光致梅兰芳的九封书信,但信中并未标明年月,因而在编排时次序混乱,其价值亦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经由考释可知,这批书信写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4月之间,信中披露了上海沦陷后梅兰芳酝酿南下香港演剧并避居该地的许多细节,为那段风雨如晦岁月中的世态人心留下了一份珍贵记录,可...  相似文献   

6.
梅葆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一家曾在上海卢湾区思南路87号居住多年,抗战时梅兰芳“蓄须铭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4年梅家登记的户籍,记录了包括梅兰芳、梅葆玖,还有梅葆玖的外祖母和保姆在内的15个人的情况。这份户籍档案至今完好地保存于卢湾区档案馆。近日,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卢湾区档案局参加活动时,看到这些档案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拿着户籍档案,指着档案记载内容一一辨识,手捧档案拍照留念,并要求复印珍藏。梅葆玖$上海卢湾区档案局  相似文献   

7.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梅以不久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不能在上海电台播音为理由拒绝了!这次发生了要求播音事件,他认为上海租界绝不是什么安全的桃源,看情况不走是不行的了,  相似文献   

8.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中国文联的副主席。鲁迅则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据后人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除了1933年在上海共同出席过一次欢迎英国文豪萧伯纳的聚会外.并未有过深的接触与交往.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与小人     
抗战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他饯行。被邀请出席宴会的有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宴会伊  相似文献   

12.
著名戏剧家齐如山有一句名言:“京剧演员到上海唱红了,才算真红.”梨园界还有一说:“北京成名,上海赚钱.”这说明上海这个南方的戏码头在京剧演员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北方的名角纷纷南下,伶界大王谭鑫培六下申城,梅兰芳1913年首次到沪,“唱红上海滩”.程砚秋也不例外,他18岁就闯荡上海,之后多次访沪,以至名满申城.他在七海很有人缘,用现在的话说,拥有大量的粉丝.上海对程砚秋来说,是一个福地,对他艺术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源来 《湖北档案》2007,(1):80-83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梅以不久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不能在上海电台播音为理由拒绝了!这次发生了要求播音事件,他认为上海租界绝不是什么安全的桃源,看情况不走是不行的了,要走也只能到香港去演出,藉此机会先跳出樊笼,再作道理。首先由他的老友冯耿光(华北银行界名人,与张少帅交好)到香港预为布置。替他向利舞台联系,并为演出做准备。一切安排就绪,他就在1938年春末率领剧团到了香港。事先在干德道租下一所房子,演出完毕,剧团北返,  相似文献   

14.
电影《梅兰芳》,真实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智慧的经济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因此,当梅兰芳因和女艺人孟小冬产生婚外情而开始浮躁时.邱如白力主孟小冬远离梅兰芳,并严厉地说:“谁毁了他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相似文献   

15.
美的攀登     
2003年,在"上海书展"现场,第一次评选"最美的书".当时,本人也忝列评委之一.这年评出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后来送到莱比锡,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的殊荣.  相似文献   

16.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7.
有关“鲁迅对梅兰芳发难”的话题,人们已经讨论得不少了,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焦点放在对“鲁迅骂得对不对”作出价值评判上,而对鲁迅批梅文章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动机和相应的历史语境缺乏考察.笔者在细读鲁迅批梅的所有文章后,结合自己相对熟悉的梅兰芳的对外戏剧活动,发现鲁迅的这些批梅文章竟是和梅兰芳艺术生涯中几次重大的外事活动相随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梅兰芳是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大师。解放前他是誉满京华的“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登台唱戏,他长期隐居在上海,蓄须明志,百般回避日本人对他施展的金钱利禄的诱惑,宁死不肯为目伪演出的高尚戏德时至今天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许姬传先生是杰出的前辈梨园文人.他从1933年起即与梅兰芳先生合作,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他不仅全力辅佐梅兰芳,在梅派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与梅兰芳及其全家始终保持着亲如一家的友好关系,成为艺坛的一大佳话.  相似文献   

20.
随着陈凯歌新片<梅兰芳>的上映,位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许多人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同时,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京剧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