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孤独意识特别强烈,其后期诗作中的这一主题是深刻而真实的,诗人悲歌自己政治的失意,亲朋的离弃,漂泊的无奈,以及贫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前期创作的自叙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像“爱牟”一样孤独者,长期漂泊在海外。生存的艰难、理想的幻灭促使他们流露出焦虑意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孤独者身上同时体现了浓重的漂泊意识。拖着焦灼的躯体四处漂泊,是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些人物群像的塑造实际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人李商隐出身寒门 ,累代孤寡 ,在政治上孤立无援 ,加之世无知已 ,高情远意不被理解 ,以及别妻漂泊的寂寞孤苦 ,因而其内心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其诗歌创作正是这种孤独体验的直观显现。  相似文献   

4.
解雅舒 《学语文》2008,(3):41-41
不知为什么,自己就是这么喜爱张继的《枫桥夜泊》,尤其是在我孤独的时候,耳旁仿佛就立刻传来了寒山寺的杳杳钟声,每一次撞击,都沉重有力,扣动心弦。我就像是那羁旅之人,在清冷的月光下,沿着无声的江水,顺流而下,漂泊在记忆的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5.
它远离所有大陆,像一叶小舟般孤独地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南大西洋上。它是世界上最偏远的有人居住的一小块陆地。那里没有铁路和机场,没有电视节目,街道没有名称,但却有蓝宝石般的天和云朵一样的羊群。一  相似文献   

6.
远离孤独     
人生在世,谁不曾孤独?谁不曾寂寞?我就品尝过受朋友冷落后孤独的滋味。当孤独如潮水一样袭来时,我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一叶扁舟,迷失了方向,茫然漂泊在浩瀚的海洋中。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信任和喜爱,在班上担任了学习委员。老师上课时天天把我挂在嘴上。“你们听听人家张扬同学的作文写得多好。”“你们看看张扬同学的作业,写得多么工整。”“张扬同学的数学又得了100分,你们就不能多向张扬同学学习吗?”一开始,同学总是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自己则  相似文献   

7.
从去国漂泊到归国返乡,北岛的人生经历非常复杂。作为一个坚持写作的诗人,漂泊是心灵的必需品,作为一个异乡人,返乡是情感的需求。这一"远离还是回归"的矛盾心路历程一一通过笔尖流露出来,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矛盾中抗争的孤独者北岛。无尽的漂泊与返乡之路上满是矛盾挣扎、孤独煎熬,北岛的诗歌和散文正是这无尽路上的同行人和陪伴者,他用写作顶住生活的压力,用写作抵抗内心的孤独,用写作在陌生国度造成的精神荒原里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8.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身为香港作家的王璞始终没能真正融入香港社会,她的小说创作表明她与香港的疏离姿态,主要体现为三方面:沉迷往事的恍惚;沟通和爱的徒劳;追寻身份的迷茫。在香港,王璞依然是个过客,她是个无根的、始终漂泊在路上的孤独旅客。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徐訏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作家,这主要缘于他作品中特有的奇异色彩和浪漫情调,以及他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边缘位置.本文主要从他的经历与文本去了解这个漂泊的都市之魂,了解他的孤独与创作,失落的悲情之旅对他的心理情绪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少咏 《语文知识》2013,(3):11-12,30
墨白的中篇小说《寻找乐园》写出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漂泊。小说中的食堂哥等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人类悲剧。由于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当他在寻找乐园时,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了一条布满荆棘和卵石的解脱孤独之路上。  相似文献   

12.
移居美国、经验断裂的王性初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面前失落、迷茫、徘徊、漂泊,于是在“怀乡”的咏叹中企望寻找“家”的精神依托,由怀“地理”之乡到怀“文化”之乡,再到怀“精神”之乡,层层推进,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孤独者丰富而又复杂的怀乡旅程。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和戴望舒诗歌中孤独者形象的相同点是:爱国忧民,感情深沉悲怆;内心孤苦,执著勇敢追梦;四处漂泊,终生眷恋故土。孤独者形象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痴狂的对象、对国家的态度、离乡动机。他们诗中孤独者形象出现的原因有: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个人性格及作者采用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鲁迅和川端康成成长过程中类似的经历遭遇为着眼点,特别是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二人个性心理中孤独意识对其小说漂泊题材的影响加以比较。孤独意识对他们小说悲凉的底色形成了规约,他们却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存在状态,肩负着文化救赎的历史使命,为人类苦苦寻求着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于1978年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使人们进入了众生漂泊的时代。个别敏锐的作家,如张欣捕捉到了这种漂泊的意义,但是,她将其扁平化为社会精英的漂泊。其他反映漂泊的文学作品中,也将漂泊经验处理为一个阶层或一位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漂泊。"打工文学"的成功和存在表明,当代文学的突围应当从漂泊这一艺术母题中突围。  相似文献   

16.
田汉热爱漂泊生活,既从自身经历感受到了漂泊的永无止境,又把现实生活和艺术追求结合在一起,以此审视漂泊母题,使得漂泊母题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田汉认为漂泊母题的审美特质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由,二是神秘.田汉对漂泊母题的这种开拓,强调超脱现实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为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引领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8.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20.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