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集团的队伍建设年.早就想就队伍建设问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最近,去上海参加全国省市党报世博稿件合作平台启动仪式,才确定了这个题目--报社、报人与成长成才.因为这次上海之行,触发了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这些基本问题,也是报界和报人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廖顺忠 《新闻实践》2006,(12):46-46
传统报业基本上都是凭新闻内容的优劣来赢得市场,谁的新闻做得出色谁就能贏得广告竞争优势,对新闻传播价值链下游的开发研究不多。新媒体冲击带来的经营窘境,让一些报人开始思考经营的新思路。衢州日报社通过对报纸品牌的二次开发,与运营商、广告商、相关行业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并适度延  相似文献   

3.
"假设我原来是卖牛奶的,现在市场上豆浆好卖,不能因为我卖牛奶,就坚决不卖豆浆,而应该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陈海泉说,报业不能排斥新媒体,而应张开双臂拥抱. 然而,实践证明报业投资新媒体风险很大,收益却不能保证.过去十余年,报人做新媒体无数,鲜有得大成功者.<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曾说,"报人办网,十年不成".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凌厉攻势,报人常有无力之感.那么成都报人为何依然对新媒体抱有如此高的热情?当此业内人士争论不下之际,成都报人的思考和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6年适逢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出版三十周年.尽管有这样那样一些不足,这本小册子仍然不失为一部重要作品,当年、后来乃至现在,都曾经让不少人由此增进了对张季鸾这位名报人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顺应变革趋势 推进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传媒业的发展环境与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业的生产、传播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媒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跟上发展的潮流,加强与用户的互动,鼓励受众参与,鼓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企业运营商合作共赢,推动传统报业的变革进步,是我们报人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刘晓伟 《编辑之友》2016,(10):108-112
民国时期,马星野等学者在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目前,学术界对马星野拟定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马星野是在1941年拟定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942年受中国新闻学会委托参与拟定了《报人信条草案》.这是两份不同的文献.其后,《报人信条草案》未能付诸实施,湮没于历史之中,而《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则被不断提起,并最终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0期曾刊有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一文,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涌现出的夫妻报人。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近现代新闻史上还有一些夫妻报人,特作一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的夫妻报人除梁启超、李慧仙,汪康年、禾青,刘师培、何震夫妇外,值  相似文献   

8.
格局基本确定、采编创新乏力、策划效果不佳、报纸售价稳定、广告折扣很低……种种迹象表明,南京报业市场空间受限,这也可能是全国大部分城市报业竞争的现状.报业想要有所突破,只能寻找其他方式.本文以南京报业为例,尝试做一些报业竞争可拓展的方向分析.希望能给正苦苦寻找发展方向的报人一点借鉴和一点点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于报人而言,2008是个百感交集的年份,一方面,今年有太多耀眼非常的新闻事件,让每一个经历了2008的报人都因为能够见证它们而骄傲,因为能够成为报道者而自豪;另一方面,纸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对市场空间的挤占则与日俱增,让每一个报人都深感压力。  相似文献   

10.
黄浩 《新闻窗》2008,(4):104-105
对于报人而言,2008是个百感交集的年份,一方面,今年有太多耀眼非常的新闻事件,让每一个经历了2008的报人都因为能够见证它们而骄傲,因为能够成为报道者而自豪;另一方面,纸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对市场空间的挤占则与日俱增,让每一个报人都深感压力。  相似文献   

11.
植根于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农民报,出路就在日益繁荣的农村市场,一些报人常常这样自我解嘲:不是我们报纸办得不好,而是农民根本就不读报。农民真的不读报吗?100个农民中就没有一个人读报?如果有1%的农民读报,仅四川就有60万人读报?这是多么巨大的市场!实际...  相似文献   

12.
笔者会晤一些外国报界的年轻人时,他们都曾称誉:中国报界有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人队伍。那就是通讯员。友人们饶有兴趣地问:这支通讯员队伍在新闻界究竟居何位置?有何功能?在外国报业中只有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者,对中国的特殊报人——通讯员,友人们既好奇又不解。通讯员.全国各报刊、电台、电视台几乎都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报人的非正常死亡分为三类,并以代表人物的死亡方式为案例,将报人之死作为一种历史事件放入历史语境中,分析报人非正常死亡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规避这些非正常死亡的策略,最后总结报人作为行动者和知识分子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编辑采写的《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一书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全书近四十万字。访谈一端是当代传媒青年对理想、实践以及一些困惑的追问,另一端是昔日老报人对情怀、坚守、使命的思考。他们中有战争年代便投身新闻行业的著名报人,  相似文献   

15.
报人从来没有忽略过“流行”,“流行”的背后是新闻。不经意间,报界自身也蹦出一串串“流行词”,律动着报人特有的敏锐与识见,昭示着新闻理念的升华和市场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16.
徐再杰 《新闻知识》2001,(Z1):15-16
未来几年,深圳报业市场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报业大战。外地报刊凋集大兵团来深抢滩登陆,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烽火硝烟连天涌”。 在这场报业大战中,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胜战准备。对新一轮的报业竞争作出正确判断,在“劲敌”面前,拿出我们最尖端的武器,最高超的武艺,最有效的“杀手锏”,夺取战斗的胜利。 现就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报纸,是报业的根基.报人的生命,要以报为业以报为家。 社会以人为本,报人以报为业,没有报纸,就没有报人,没有报业,没有报纸广告,报社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物业、三产业都是…  相似文献   

17.
报人要看报     
"报人要看报"这句话很像废话,就像说打工者要挣钱,股民要了解股情,经商的要谈钱一样.报人置身报社,写稿、鳊稿、看报,是份内之事.更何况,不是报人的,还要自己掏钱买报看,报人能不看报吗? 但据笔者观察,只顾写稿、编稿,不爱看报,甚至几乎不看报的报人并不鲜见.人家的报纸不看也就罢了,有的连"自己"的报纸也不看,下面的怪现象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18.
我自1962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就没离开过这一行,从年龄和新闻龄来说,算是个老报人了.在建党8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思考一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成都商报>黯然离去,硝烟虽已散去,但当年混战留下的"麻辣烫"味道仍在,昆明本地报人经过报战洗礼,在市场意识、管理体制、新闻内容和广告经营方面迅速成长,昆明的办报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并培育了一定的市场和读者.  相似文献   

20.
打开一张报纸.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当数标题。这是因为标题在版面上因最具表现力、最醒目、最容易夺人而发挥的先行作用。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报人对标题的“点睛”作用越发看重,因为标题确实有着突出地表现新闻的强势。有人在强调标题的改革时,认为报纸争取读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的竞争。但在“点睛”的竞争时,报人千万别忽视了“点睛”背后的新闻本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