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和全球化语境冲击下的艰难处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惋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盛唐的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抒情性极强的干谒文大量出现,其浓烈的激情、雄放的气势,完全摆脱了骈体文那种隐晦曲折表达方式的束缚,是盛唐之音在散文领域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态;碑志文经张说等人的改造,进入到文学散文的行列中,并在后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书序类散文从两个方面得到改造,一是骈散间行,更便于情感的抒发,二是不事雕琢,充分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此期书序类散文还在描摹景物及创造意境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生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一批活跃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老年散文家,在他们的人生暮年,又创造了艺术生命的辉煌,为20世纪的散文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散文展示出学者、作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他们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对当代文化本体散文的回归具有奠基之功;面对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通达洒脱、俯仰自如。无论在文化人格架构方面还是艺术特质方面,都是后来者的典范。他们的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文化间性是比较文论的前沿性研究热点,指的是一个文化系统同其他文化系统的联系,以及随之而来对本土文化的发展、生成造成的后果。有些学者认为文化间性就是文化的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都来自一定的社会情境,任何一种行为包括信仰、风俗等,都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而不能用其他的标准。还有些学者认为,各个文化之间是独立存在的关系,可以互不相干,各自走各自的路,这就是“并行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表现对象,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一是来自作家,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10.
论宗璞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其散文创作起始于游记,受到了郦道元、徐霞客等散文名家传统的影响;重视客观对象的精微体察,描摹真切、语言简约;而其追悼散文,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理智而节制;近几年来的文化性散文,对散文领域的拓展是一种贡献,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相似文献   

11.
综观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因循与突破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和拓展与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两个阶段。总体来看,因循与突破期的古代骈文研究的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如对于骈文的形式要素、对待骈文的态度、风格特点、骈体作法、骈文发展史等问题多有所论,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拓展与繁荣期的研究成果质量颇高,涉及的问题较多,如对骈文的评价、骈文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关于骈文理论批评著作、骈体作家作品、骈文史研究等,角度不一,方法灵活,论述透彻,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3.
欧洲直到近代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国文学,虽然此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译介的范围却是全方位的,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欧洲学者希望通过中国文学来洞悉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配合远东传教的同时,用以改革自身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1949—1966年散文,是一个以集体实践的共同主胚作为不断整全化的世界观的隐喻被充分呈示的时期;理论论述中,时代、现实、生活、反映是关键词,体现为政治历史的视界;作家文化身份的谋求作为一种强烈的“意图”,被幻想着能够转移到文本中;为规避阅读过程的“修正性想象”,有意简化文本透视角度;均使散文文学本质剥落。  相似文献   

15.
考察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的各种现象,比较家族文化在泉州、台湾家族企业中的表现形态,探讨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家族文化的深层关系,研究家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规律,探索、展望泉、台两地家族企业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突凸显了“翻译的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散文译介对中国散文现代性转型的作用,应着眼于翻译话语的差异性,首先,关注翻译者所采纳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其次,翻译散文的“理论旅行”,又为特定的历史语境所制约,出现不可避免的误读、篡改和挪用;第三,从“归化”的翻译策略看,着重探讨国外与国内不同语境下,构成中国现代散文“现代性”转型的关键要素;第四,关注散文大家族内部的分化与独立。各种散文的文类并非壁垒森严、互不关联,而是互竞互补,滋长繁盛,共同演绎着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群星璀璨的夜空。  相似文献   

17.
文化政治在近些年的学术界频繁出现。正确认识文化政治的含义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对文化政治的当下意义进行了阐释和注解,特别是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的源起、复合理论的交融、微观政治的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政治的两个重要表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概述和阐释。对当前文化政治的含义理解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唐宋时期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两个维面,其阐说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政教功用论和政教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唐宋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先生是学者散文家中对散文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一位,其散文创作历经六十年而不辍。质朴单纯的个性造就其素朴的散文风格;其作品借助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和独特传奇的内容吸引读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感染读者;其文中丰厚的学养显示其学者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初期伴随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浩然与"文革"极左政治一同受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主流文化的质疑,接受了新的文化语境的重新评价。作为连接左翼政治与新时期政治的天然关节点,浩然重评折射着革命意识形态与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型中,两者之间的断裂与勾连,以"历史浮标"的形象呈现出新时期文化语境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