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Rayl Birdwhistell)曾对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认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才能找到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国外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传递的信息仅是一小部分,而非语言因素传递的信息竟占交际信息总数量的65%以上。如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①。中国人常讲的“仪表、举止、谈吐”中前二者都属于非语言范畴。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可见,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人们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和非…  相似文献   

3.
赵淑媛 《文教资料》2010,(33):38-41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交际行为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旅特性。本文剖析了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物品表现”的多种形式及其在交际中的功能,强调了在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有关日本人“物品表现”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萨莫瓦尔说:"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时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人往往重视语言的正确运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它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根据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1)体态语;2)副语言;3)客体语;4)环境语,本文试从手势语、眼神交流、体触行为等方面研究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减少由此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干扰,以促进人们之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系统。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行为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为非语言符号在一定意义上比语言符号能传递更多信息量 ,更能判断感情真假。我国加入WTO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 :对母语和目的语非语言交际方式进行对比讨论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强调“说”“看”并举 ;创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全面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其素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也凸显出来.如何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克服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交际,更多的是非语言交际.人们的非语言行为与其所接受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论文主要从“气味”与饮食、“气味”与文化、“气味”与香水三个方面来解释“气味”及其所属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国家的人对气味的不同理解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建立、兴起和迅速发展 ,我国语言学界对语言的功能、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日益重视。学者们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语用规则、翻译、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同角度对交际与文化的关系作了探讨 ,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并从语言交际的实际出发 ,指出语言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以及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学者们发现 ,只懂些语言 ,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 ,而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所以 ,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前语言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强调了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就存在不同.为此,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其中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非语言行为不能与文化分割,所以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非语言语用失误。本文试图从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以及环境语等方面来探讨非语言语用失误行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半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可见非语言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由于传统的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理解,忽略了对于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与掌握,这对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埋下了隐患.如果我们能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势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对于本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而不察,而对于其他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却甚是敏感,而且人们对于语言交际上错误的容忍程度往往要远远大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上的失误。非语言交际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其对交际活动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影响。该研究将结合基于短期出国者非语言交际引起的文化冲突案例,以非语言交际为理论基础,对交际失败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永军  吴文英 《海外英语》2014,(17):277-278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对于本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而不察,而对于其他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却甚是敏感,而且人们对于语言交际上错误的容忍程度往往要远远大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上的失误。非语言交际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其对交际活动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影响。该研究将结合基于短期出国者非语言交际引起的文化冲突案例,以非语言交际为理论基础,对交际失败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心翠 《文教资料》2006,(34):158-159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行为之外,非言语行为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身势语、空间语、目光语等等,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非言语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列入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理解文化现象中的非语言交际的行为和手段。从而解决英语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突破文化障碍,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容易导致非语言语用失误.阐述了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分析了其语用失误行为成因,提出提高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何春颖 《海外英语》2014,(17):253-254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其成员国间的跨文化交际也变得日趋越广泛和深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整个交际行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该文阐释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性,并对上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减少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使我国与上合组织各国的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其成员国间的跨文化交际也变得日趋越广泛和深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整个交际行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该文阐释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性,并对上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减少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使我国与上合组织各国的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媒介,交际中所使用的交际工具除了口头语言,还包括体态语等非语言行为或手段。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之一的环境语,将中英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文化信息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不用词语进行的交际,可以通过手势或符号来进行。社交场合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中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适当掌握它可以帮助达成成功有效的交流。人们通过对非语言交际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媛毅 《海外英语》2011,(9):117-118
非语言交际就是不用言词的交际或用形体语言的交际,由于其文化内含比语言交际隐蔽,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造成大量的文化误解和冲突。为培养学生克服文化差异,较好地理解并接受外族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教师在非语言行为教学活动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重视本土文化的接受度;平等对待非语言行为本身;改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