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一个积极介入政治、对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的法国知识分子,巴特提倡读者通过阅读来颠覆文本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巴特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文本不是封闭的、强加于读者的"可读的文本",而是开放的、引人写作的"可写的文本"。而决定一个文本是"可读的"还是"可写的",关键并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读者的阅读。由此,巴特提倡"抬头而读"的阅读方式,使读者摆脱受制于作者意识的"消费者"身份,而以"生产者"的姿态将"导引之文"作为"可写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写。  相似文献   

2.
在《古舟子咏》中,柯勒律治通过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在同一象征物中重塑一种对立统一的新型二元结构,从而构建其"天(上帝)—地(自然)—人"的有机自然,并结合其文学创作实践,形成柯式的"作者—文本—读者"为一体的"文学有机论"。  相似文献   

3.
顾玲 《时代教育》2009,(6):252-252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尤指散文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这便是萨特的介入理论的文学社会功能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蔡晖 《考试周刊》2010,(7):32-34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素来被外界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反极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里的政治寓意.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本文力图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九八四》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于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观点进行阐述.揭示奥威尔作品带给读者的人性震撼力。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文作者PeteHessler(中文姓名为何伟)系美中友好志愿者,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我校外籍教师。本刊特约请他撰写这篇论文,向中国读者介绍英国文学研究热点之一:狄更斯是否属于激进主义者?狄更斯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英国作家,他的政治立场则较少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本文作者认为,狄更斯不是真正的激进主义者,他只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他在揭露社会垢病的小说主题中寻找的主要是故事的潜在力量。解读狄更斯的关键之点,是把他看作一位小说家,而不是站在。人阶级一边的政治思想家。这并不影响狄更斯小说的社会价值,他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与鼠》使其成为下层阶级的代言人。评论家将着眼点放在小说中"美国梦"的破灭,人物的悲剧性及男性友谊等几个方面,鲜有研究小说中女性人物——顾利之妻;而多数读者将其视为"妖妇"唾弃,因此,有必要拨开作者多重视角下的迷雾,透视这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苦闷,剖析作者对她向往自由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学中,"诗可以群"与"诗可以怨"是很难分开的。"怨"是诗人以文学为手段来进行政治实践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群"的价值伦理,但它受到"止乎礼"的限制,"群怨俱宜"正是这种态度在美学上的表现。而到了晚清,"怨"彻底从"礼"的束缚中暴发出来,以"革命"的激进方式介入到政治实践当中。"革命"成为一种激进的美学态度,而新文学的精神正是那种激进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阶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曾产生较大影响。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建国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较早编写出版的教材,是体现"阶级论"同时又保留个人思考的著作。丁易和刘绶松在王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推向了唯"阶级论"是从境况。"阶级论"将阶级性从人性中剥离出来并取代人性,只关注政治革命作用的高低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存在,其背后的支撑点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绝对并片面化的认知方式导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未能反映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9.
在《心灵探寻与乡土诗意》中,作者着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和宁夏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研究、批评。该书体现了作者"织毛衣"式的治学方式,提出文学对人的精神治疗功能,彰显了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价值;在观照研究对象时,始终围绕着文学的本体因素展开,着眼于文学本体价值,带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但书中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超文本小说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小说文本样式,它借助电脑及网络技术,运用超链接的手段,将以节点为单位的叙事片断组织起来,形成了文本形态上的非线性结构,以至于对传统意义上作者和读者的稳定身份造成了冲击。通过对超文本小说的链接方式、文本的叙事结构以及作者与读者身份的分析,揭示了超文本小说强烈的未定性特点,认为这种未定性在给文学带来开放和自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审美感受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唯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本质研究中以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的审美派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规定它为文艺学第一原理。此观点使文学从"文学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本质是阶级工具""文学本质是政治工具"的年代里得到解脱。但近年,以董学文为代表的""文学本质社会意识形式派"则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性概念,用一个总体性范畴给总体的构成要素下定义是欠妥当的。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以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学注重日常生活话语的传统在当代一段时期遭到批判和否定,新时期以来这一传统得以承续。但是作为市民阶层利益的文学表征形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个体日常生活话语并且被标榜为"纯文学"的城市文学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在当下语境中的政治意识的阙如。而同样描述城市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底层文学对现实的政治介入相对而言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与自觉是文学创作的"双翼"。网络文学"双翼"失衡表现为自由失度与自觉缺乏,具体表现在创作自由失度、网络接受失度、创作主体文学自觉意识缺乏、功利化游戏化倾向明显、作品缺少生活体验和人文关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比较研究、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强化网络文学主体性是实现网络文学自由与自觉"双翼"失衡文学救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让王篇》提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问题,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重要,还是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享受外在的荣华富贵重要?并给出了“双臂重于天下”的回答与选择。尽管《让王篇》的思想相当驳杂,叙事条理不够清晰,但由于在先秦文献中尖锐地提出了个体生命自由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以“王”为中心的现实世界秩序,揭示了在个体自由与现实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除的根本矛盾,所以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与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整合的政治化和学社群的理念支配下,20世纪20年代新学社团流派的生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化场效应。比如,学研究会:社与会组织形态的政治理念;创造社与派的人心态的政治态度;新月社:自由与独立兼容并包的政治立场。重新清理和缕析他们在政治化心理影响下聚散组合的化内涵、政治化的学群体意识、独特视域里的生命群体形态,指在还原一种“场的互动结构”里,他们作为学社群个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至当下,中围大陆当代文学呈现出“胀”与“缩”的文学格局。在这样的环境中,军旅小说的创作冲出了政治意识一元的规囿,“突围”表演之中,走向了政治、历史、个体、市场意识的多元融合。不过,军旅小说的长足发展,不能单靠“突围”走向多元化表演,而更应注重文本价值所在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