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是一种制度性存在.学校德育是一种追求道德自由的制度性活动.制度安排是学校德育的维系与架构.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制度安排可为德育活动提供价值导向、节约教育费用、规范教育行为以及形成教育秩序,是促进学校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荀子32篇文献的研究,结果发现:其诚信思想体系是以"人之性恶"为哲学基础和道德假设建构起来的,具有社会普适性、政治目的性、礼义原则性、道德他律性和法律约束性等价值特性.荀子诚信思想在具体的价值取向上,主要从个人修养、行业规范、社会安定和国家治理四个维度展开,突出强调诚信是完善个人修养的基础,是君子人格必备的品质,是维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是选拨人才的条件,是军事胜利的保障,也是各行各业的道德准则.荀子诚信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它是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根基,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源泉,是建立社会公俗良序的保障,也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道德以其自律性要求维持社会的稳定,但其局限性极大。在商品经济社会,法律已成为调节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处理社会冲突,营造和巩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决定性力量。民法基本原则在坚持法律的他律性的同时,吸收了道德的自律性规范,通过在平等主体之间构筑公平、诚信、平等、自愿的社会基础,夯实社会的稳定秩序,实现其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伦理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生的道德建设方法,制度伦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是统一的,而且他律优于自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以制度性的他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道德建设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和惩罚措施作为保障。我国现实的道德状况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道德建设方法,利用明确有效的制度、法律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公民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在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规范性的统一。公民道德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内在品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结合体,本质上也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因此,自律与他律的双向建构,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支撑与规范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和条件。作为一种他律手段,制度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在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制度的激励手段和惩戒手段相互作用,相辅形成,共同引领和推动着道德教育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7.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制度化是极其必要的现实途径,公民道德制度化是公民社会的必然要求。制度公正就是使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底线伦理,而底线伦理主要适用于公共领域,用于那些严重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制度公正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和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制度公正通过有效调节公民的善恶行为、公私行为和道德与幸福关系,从而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孕育和发展公民善德的基础和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同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也离不开公民善德的支撑。只有当一个社会具备了公正的制度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这两种要素时,才能显出和谐的态势。从社会制度与公民道德的社会调节方式来看,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互补互励的关系。就公民善德作为对制度公正的有效补充而言,制度公正自身内涵的相对性需要公民的善德来补充;  相似文献   

9.
追求道德自由贯穿于道德教育过程的始终。但道德自由的实现需要外在因素的支撑和架构。作为一种外在形式,制度安排为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营造了秩序环境,是实现道德自由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通过制度安排推进道德教育的良性运转,需培育制度意识,创建制度文明;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性管理;规范制度运行,强化保障功效。  相似文献   

10.
现代道德的嬗变不仅表现为体系及其规范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为道德主题、道德话语方式的剧变,一系列的变换也导致道德功能的弱化和被遮蔽,甚至道德的很大一部分逐渐消融于法律等硬性的制度之中.本文在对一系列道德嬗变进行现象性描述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道德嬗变这一现象背后的根原展开透视,认为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导致道德嬗变的原因;而推进道德嬗变朝着正确方面和轨道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建构合理合情的社会结构、健全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推进个体的美德建设以及繁荣与发展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